4.“观众至上”的价值观
电影制片人的身份具有二重性,一是要有文化使命感,二是必须研究观众的喜好。对许多制片人来说,做到第一点已经成为一种自觉,但是能够做到第二点,甚至做好第二点,就难上加难了。
在中国电影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制片人,比如张石川、罗明佑、黎民伟、严春棠、李祖永等等。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缺点——只知道拍好片,不知道拍怎样的好片才能打动观众,让观众排队掏钱。
而邵逸夫不同,他从18岁便开始直接面对观众,哪些场景能令观众哭,哪些场景能让观众笑,哪些电影一定受观众喜欢一定能挣钱,哪些电影可能会爆出冷门,他都一清二楚。并且,日后投身电影事业以后,他更把这种可贵的品质变成一种商业自觉,直接推动了邵氏电影的成功与辉煌。
邵氏“天一影片公司”成立后,大哥邵醉翁并没有让邵逸夫当小老板,而是把他当成普通员工,分配他去干后勤。两年以后,邵逸夫几乎干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正因为如此,邵逸夫熟悉观众,也了解观众的观赏心理。这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观众至上”论。
作为生意人,邵逸夫对于如何处理好艺术与市场的问题,是从“观众至上”的价值观念出发的。邵逸夫刚到香港树起大旗的时候,很多编剧名家认定跟着邵老板肯定可以干出一番事业,便纷纷前来投靠他。不幸的是,他们写的好多优秀的剧本都让邵老板“枪毙”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邵逸夫不是不要艺术,电影对于艺术的追求固然必不可少,但邵逸夫更看重的是大众化的艺术。在他看来,没有观众的艺术便不成其为艺术。因此,他审阅编导提供的剧本,以是否具有票房价值为取舍。在邵氏公司,导演、明星是否受重用,也以票房记录为依据。没有这一点,一切都无从谈起。
想当年,著名导演李翰祥在邵氏时,十分了解邵逸夫的原则,连续拍了十几部李氏擅长的低成本的喜闹片,获得了票房的大丰收。而且这些李式电影,别人想学又学不会。就这样,李翰祥在邵氏树立了极高的威信,迫使当时邵氏的第一导演张彻不得不到台湾组建邵氏外围子公司——长弓公司。
此外,邵氏公司前期的电影重视民间故事,就是为了迎合海内外的观众。当然,由于各地观众的形形色色,喜好不一,作为一个制片家,在满足大众欣赏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忽视“小众”的喜好。因此,邵逸夫的拍片原则是:大众化的通俗电影要拍,卖座叫好的要多拍,“小众”的电影,艺术的电影也要拍。邵氏出品的电影各种类型的都有,并且包括不同语言,国语、粤语、厦门语、潮州语、英语等都有。
既优先满足大众的需求,又不忽视小众的需求,邵逸夫最大程度上照顾到了广大观众的利益,也因此把邵氏电影公司一手打造成极具市场号召力的专业影视公司。时到今日,它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华语世界里也是无人可以撼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