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拍片不为得奖,为赚钱
◎缜密的市场分析
1895年,电影在欧洲和美国几乎同时诞生。在中国,电影首先选择了上海这块相对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而正是这个时期,“邵氏兄弟”的前身“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上海在电影业上的统治地位一直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邵逸夫认为,电影事业是一个离不开资本经济的产业。它的发展壮大必须是在一个稳定的、自由的、有潜力的地方进行。而这个地方便是香港。环视中国大陆周边,台湾虽然同样也是个人口众多,经济也比较发达的地方,但由于长期受到日本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电影事业要想得到自由发展是难上加难。于是1957年,邵逸夫选择在香港成立邵氏电影公司。
根据分析,邵逸夫得出结论,中国在海外的侨民数量已经是世界少见的,而由于东南亚离中国大陆最近,那里的侨胞数量最多最集中。那里地大人多,然而由于当地的经济政治原因,它的电影市场十分封闭。除了新加坡有几家像样子的电影院外,其他地方的人民一年能看到一部电影已经是十分奢侈的了。
与此相反,香港虽然经济发达,但由于受到地区面积和人口的限制,并且众多的电影公司为了自己的微薄的利润相互厮杀。想到刚刚成立的邵氏公司实力不够雄厚,在香港市场占有率不高,因此邵逸夫把放映市场放在了东南亚。新加坡建造的邵氏影城便是邵氏在东南亚的大本营。这里的发行放映和香港的制片活动相互支持,邵氏的很多电影在这里受到众多的华侨的热烈欢迎,高额的票房便不在话下。
商业上的成功,一定要有精准的市场判断为基础。当事人对整个行业与市场的理解和分析,必须有前瞻性,才能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方向对路,这种投资才会有较高的收益。邵逸夫从小接触电影,对这个行业形成了独到的认识,这为他在香港、东南亚市场大有作为赢得了先机。
◎高跟鞋的比喻
邵逸夫从不避讳自己对于赚钱的需要:“我拍片不是为了得奖,是要赚钱的”。他曾将自己的经营之道比作女士选择高跟鞋,一会儿粗跟,一会儿细跟,美与丑的取舍只在于是否合时宜。
为此,邵逸夫适时的开创了商业电视台黄金模式:一是仿效西方管理制度,建立一条龙机制;二是创办无线艺人班。一条龙机制开创了TVB电视剧的核心竞争力:从资金注入、编剧、演员,再到拍摄至播放一手包办,然后把音像制品的版权销售给海外。自给自足的自拍剧机制逐渐成熟并发挥功效。但艺人必须忍受低工资和长期合约。
对此,电视业资深人士韩澄宇说:“在80年代只有电视一种媒介形式的时代,艺人要依附于电视的光环。无线把人的成本降到最低,盈利能力增强”。
无论是电影上的成功,还是电视经营上的胜利,都得益于邵逸夫市场化的经营思维。不过分追求名气等虚无的东西,从一开始就瞄准市场卖点,直接奔着盈利的目标去,这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邵逸夫的投资都有很好的盈利水平。即使出现失误,但是有盈利的强烈诉求,反而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为下一次的胜利打好基础。这才是邵逸夫真正厉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