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行之王怡和:走向东方

2019-12-2113:13:55洋行之王怡和:走向东方已关闭评论

马地臣:在东方的早期经历

1796年出生于苏格兰北部萨瑟兰郡的马地臣,其历史久远而极重门第的家族,长期以来一直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关系密切。马地臣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当时的爱丁堡大学学术地位之高,连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有所不及。 此外,医生的社会地位在当时并不高。 因此, 虽然马地臣比渣甸小12岁,但出身更有优势, 更有教养, 地位也略高渣甸一等。 事实上, 即使马地臣后来到达广州,在广州自由商人中,他也是唯一可与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管理委员会成员平起平坐者。

马地臣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与渣甸一样前往伦敦寻找发展的机会。没多久,19岁的马地臣在家族的影响下, 于1815年与东印度公司订下自由商的契约,加人其叔父在加尔各答的麦金托什商行(Mackintosh&Co.)。

在一些大的印度商行合伙人中, 苏格兰人占有绝对优势。 经营港脚贸易的英国散商,来自苏格兰的比比皆是, 譬如同马地臣打交道的行号中,孟买的伯恩斯 · 麦克维卡公司(Burns MacVicars & Co.), 加尔各答的詹姆士· 斯科特公司 (James Scott& Co.), 麦金泰尔公司 (D.MacIntyre & Co.), 等等这期间, 英国东方贸易的大部分是由苏格兰人开拓的, 他们在好望角以东的许多口岸都有家族的联系。

事实上, 不仅在东方世界的英国贸易中苏格兰人担当着重要角色, 而且18、19世纪苏格兰人的足迹,早已随着大不列颠帝国的船只踏遍了从几内亚到刚果、 从美洲到澳洲等世界各个角落。 在美国殖民地的开拓和发展中, 苏格兰人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并参与了早期美国与美国企业精神的创建。D英国东方贸易扩张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大部分由家族或宗族集团所开拓。对参加中国贸易的苏格兰人来说,血统关系正是一种凝聚和团结的力量。 就渣甸洋行(怡和洋行) 而言, 其前身的合伙人中, 包括两位比尔和三位麦尼克兄弟。渣甸的两个侄儿和马地臣的两个侄儿, 也都先后成为渣甸洋 行 ( 怡和洋行)的合伙人。

这些人成为富商巨贾的两条路径, 也是当时人们常说的从苏格兰到广州的两条捷径,即“账房” 和 “甲板”。@ 如果说渣甸起家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船上, 走的是 “甲板” 之路的话, 那么, 马地臣则是从伦敦和加尔各答商行的“账房”中开始学习生意经,并在广州走上了成功之路。

马地臣从加尔各答到广州做生意的原因,怡和洋行在公司百年志庆的书中这样写道:

“某日,他的叔父委托他把一封信递交给即将启程赴中国的英国船船长。他忘记传递这封信, 而且船已经开航了。 被这样的疏忽激怒了的老人家, 对马地臣斥责道: “你最好回家去!' 他听从叔父的话, 便去购买了回英国的船票。这时,一位老船长劝他说: “为何不到广州去碰碰运气呢?' 于是, 他改变了主意前往广州一试。

“此事好像发生在1818年,或许发生在大约与威廉·渣甸在澳门立足的同时, 为了赶上从十月持续到来年三月的茶季提前去广州。”

此事的确发生在1818年。 这年6月, 马地臣遇到了过去在东印度公司中印贸易船上的泰勒 (Robert Taylor)。 在这位老船长的劝说下, 马地臣来到广州,以非正式的合伙关系经营生意。

第二年 (1819), 马地臣与泰勒一道从事鸦片买卖。 结果马地臣几乎破产,年长的泰勒于1820年8月亡故,身后负债累累,留下马地臣独自面对残局。不过, 随后鸦片价格的暴涨挽救了他。 马地臣把一批寄售的鸦片卖了个好价钱,从而度过了这段让他心力交瘁而终生难忘的艰难时期。

不过, 对马地臣来说, 好日子很快就要到来了。 就在这一年, 来自苏格兰高地的马地臣在广州与来自苏格兰低地的渣甸相识。虽然要到几年之后他们才共同组建公司, 合力谋划,但就在这年之后,他们各自以澳门、黄埔为基地经营鸦片,日渐做大,最后逐渐走到了一起。

一个新的世界正在他们眼前展开。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