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意思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动态的经济社会里将物价固定在一个绝对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关键问题在于是否能把物价控制在经济增长所允许的限度内。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各国或地区在认定适合经济增长的通胀幅度上并不一致。(各央行目标水平参照上一节内容)。衡量物价稳定与否最常用的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各国根据情况也会设定其他物价指标。
充分就业,就是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失业率是衡量充分就业程度最常用的指标。充分就业目标不意味着失业率等于零,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保持一定的失业水平是适当的。西方经济学认为,除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外,其他种种原因造成的失业(如季节性、结构性失业等)是不可避免的。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是由于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使经济社会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正常与充分的利用,如经济危机与萧条阶段需求不足所造成的周期性的失业,还有长期的经济周期或一系列的周期所导致的持续的、普遍性的失业,这是真正的失业。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保持合理的较高速度。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普遍将经济增长列为货币政策目标之一。但就某一个国家而言,在各个历史时期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可能并不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生产严重下降,而且50年代初经济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是经济增长。70年代以后,尤以80年代里根担任总统之后为甚,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则是反通货膨胀。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联邦德国爆发恶性通货膨胀,因此德国在制定、贯彻实施经济政策时宁愿以牺牲经济增长,也要维持马克的稳定。欧洲央行继承了德国央行的这一传统。
平衡国际收支,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货币政策的四个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事。在具体实施中,以某项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某一货币政策目标,经常会干扰其他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矛盾主要体现在:
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
若要降低失业率,增加就业人数,就必须增加货币工资。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少,对充分就业目标就无明显促进作用;若货币工资增加过多,致使其上涨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由于上游产品成本和工资率的过度上升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升的通货膨胀),必然造成物价与就业两项目标的冲突。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推行扩张政策,不仅未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反而造成“滞胀”(经济陷入低增长高通胀的局面)。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对于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在矛盾上存在分歧。有的认为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而凯恩斯学派认为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轻微的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还有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近100年的经济史表明现代社会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因此要使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并不容易,政府往往较多地考虑经济发展,采用扩张信用和增加投资的办法,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增加和物价上涨,致使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出现矛盾。
3.稳定物价与平衡国际收支。
开放经济体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通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如果该国的出口贸易不能随进口贸易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必然会使得贸易收支状况变坏;二是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尽管这种外资的流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贸易逆差而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就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