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在地图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桥梁纽带。 中东在历史上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块宝地。中东主要包括了埃及、伊拉克、 以色列、 巴勒斯坦、 沙特等国家。 这里一直是大国所关注的焦点,因为这里蕴藏了巨大的石油资源,而中东就是凭借其石油资源立足于世界之林。 由于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中东才为了石油而战争不断。
而这些战争对中东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使这个地区的石油设施与石油产量受到一定的影响。
中东战争其实就是大国之间为了争夺石油资源进行的战争。 最为著名的有以下几次:
1956年10月-1957年3月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国和法国极力阻止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到自己手中。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官方开凿的一条几百英里的海道,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纵穿了亚洲、非洲、欧洲等多个大洲,苏伊士运河被埃及视为自己的命脉。
在很多年以前,苏伊士运河经过世界各地的专家的讨论,认为它根本不可能开凿出来,专家们认为,复杂的地形是影响苏伊士运河开凿的最大原因。开凿苏伊士运河的事情就被搁浅下来了。
此后,一位法国商人通过向社会筹措资金的方式成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成立公司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挑战专家们苏伊士运河不可开凿的观点。 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开始于1859年,经过漫长的修建与开凿,1869年完工。 竣工的当天,埃及政府举行了盛大的竣工仪式,为苏伊士运河的成功开凿而欢欣鼓舞。
苏伊士运河的成功开凿在当时轰动了世界,也震惊了此前认为苏伊士运河不可开凿的专家。 而此时的英国也敏锐地发现,苏伊士运河是个“黄金海道”,它的成功开凿具有历史意义与战略意义。 这条海道可以使英国到印度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更方便了他们之间的贸易往来。 可是,在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过程中,埃及政府没有向英国授权,英国因此也没有任何苏伊士运河的股份,所以英国对此感到非常懊悔。
而到了1875年,由于埃及国内出现了经济大萧条,政府为了偿还其他国家的债务,不得不将苏伊士运河43%的股权向外出售,时任英国首相的杰明·迪斯雷利把苏伊士运河43%的股权很快就拿到手,从此,苏伊士运河成为了英国和法国共同经营的一个项目。
英国首相杰明·迪斯雷利把苏伊士运河43%的股权拿到手以后,向当时的英国女王汇报了这个喜讯,而英国女王对此也非常高兴。
到了1882年,英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地盘,派兵占领了埃及,并在苏伊士运河建立了海军基地并长期驻守士兵。 由于埃及国内经济不断恶化,迫于英国的压力,在1936年,英国和埃及签署了一份关于英国能够长期驻守苏伊士运河的条约。而此前法国商人开设的苏伊士运河公司也受到了英国的控制。
苏伊士运河的成功开凿不仅带来了国外很多商人的投资,在英国看来,最重要的是缩短了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距离,往返两国的时间也缩短了一半。 这对于殖民主义的英国来说,确实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二战”以来,苏伊士运河的战略意义也由此前单一的黄金走廊变成了最具诱惑力的“石油管道”。
这个石油管道的形成是最有战略意义的,因为当时大部分从波斯湾流往欧洲的石油都要经过这个石油管道。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通过苏伊士运河流往欧洲的石油占到了70%,由于在苏伊士运河北部地区有连接伊拉克和阿拉伯国家的输油管道,所以,苏伊士运河在国际上的石油流通中起到桥梁作用。 对于那些西方国家而言,苏伊士运河石油管道就是重要的石油生命线。
苏伊士运河由于有英国军队的驻扎, 又有英国当局签署的条约,此时苏伊士运河带来的大部分收益都落入了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的腰旬中。埃及却很少能得到苏伊士运河带来的收益,对此埃及人非常气愤都希望政府能够要回本来属于自己的收益。 如果此时埃及政府能够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的话,将会为埃及经济的发展注人新鲜的血液,埃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将大大提高。于是1956年,埃及总统通过电视讲话发表了一份要把苏伊士运河收回,并实行政府管理制的命令。
要求苏伊士运河公司把所有资产和收益在30天之内无条件地返还并移交给埃及政府,还冻结了苏伊士运河公司在埃及的所有资产。 与此同时,埃及国防部迅速调集了军队向苏伊士运河开进,并很快控制了这里的英国士兵。
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等超级大国虽然支持英国的行动,但美国还是不敢贸然出兵,一方面由于国内也经历着风波,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自已的利益而不敢去招惹那些掌握石油命脉的阿拉伯国家,美国只是呼吁大家通过政治协商和外交手段解决此问题。 而法国和英国不希望用外交手段解决此问题,他们都希望用武力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此前英国首相曾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透露过一些信息,会为了苏伊士运河而战,更会为了石油而战。 同年10月,法国和英国的国防部长和一些军事高官与以色列的高级官员举行了秘密磋商,磋商中他们达成共识:以色列前期对埃及发动军事打击,最终目标是要夺取苏伊士运河; 英国和法国起到支援以色列军事行动的作用,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把苏伊士运河从埃及手中夺回来。
其实在很久以前,以色列就对苏伊士运河垂涎欲滴,也想在苏伊士运河分得一杯羹,并且,由于埃及曾经禁止以色列的船只驶入苏伊士运河,以色列因而对埃及早已满怀怨恨,所以,以色列冲向了攻打埃及的前线。 当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进行秘密磋商的前一个晚上,埃及和叙利亚也通过认真的沟通和磋商成立了联合作战指挥部,目的就是要共同对抗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第二天,约旦也要求加人到这个联合作战指挥部。
10月29日,战争打响,以色列向西奈半岛挺进,第二天英国和法国向埃及发表了最后的通牒,要求他们无条件把苏伊士运河交还出来, 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他们出动了大批轰炸机对埃及重要的军事目标发起了猛烈的轰炸,这导致埃及军队迅速从西奈半岛撤退。
由于英国和法国在后勤保障上出现了问题, 使他们把原来的计划推后了几天,正是由于这推后的几天,给埃及军队带来了机会,他们把一些装满石头的船只放入苏伊士运河,还在运河中布满了水雷,从而起到了阻碍船只进攻的目的,他们还破坏掉石油输油管道,使石油的供应下降。
可笑的是,英国一直以为,当战争打响的第二天,美国就会派兵来援助他们,但他们想错了,美国不仅没有派援兵支援他们,相反,美国国防部长还发表了演说:“让那些发起战争的人去面对战争吧,对于此事我们会置之不理, 让发动战争的人自讨苦吃吧。
缺少了美国的出兵支援,英国和法国遭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使他们很快受到了石油危机的影响,面对紧缺的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国家的库存只能维持一个月的时间,而输送到欧洲的石油管道大部分也被埃及破坏掉,由此失去了从中东输送石油的能力。
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为此紧急成立了一个石油小组,商讨面对石油危机各个国家如何根据各国石油的使用情况来合理分配石油资源。 通过3个昼夜的协商他们达成共识:英国在周日的时候, 限制使用私家车; 法国对国民的石油用量也进行了限制。 同年11月底,法国和英国宣布从埃及撤出他们的军队,此时的美国通过外交手段寻求国际上的支持,希望阿拉伯国家能对法国和英国取消石油禁运的措施。
经过努力争取与不懈的抗争,埃及赢得了这次战争,苏伊士运河的经营和使用权被埃及收回。
1967年6月5日-1967年6月10日发生了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5月,埃及政府宣布对以色列实行航运封锁。一切以色列船只禁止驶入苏伊士运河,使以色列输送石油的能力大大降低。实行航运封锁的同时,埃及国防部立即派兵驻守西奈半岛。 此前由于约旦和埃及签署过一个共同抵抗的条文,当苏伊士运河再次发生冲突的时候,约旦政府愿意把军队交给埃及来指挥,而和埃及友好的其他国家也把目已的军队向埃及靠拢。 当以色列看到这一情况以后,不免有些担心起来,以色列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6月5日,天还没亮,就传来了以色列轰鸣的坦克声,第三次中东战争正式拉开了大幕。
以色列几乎出动了所有海陆空精锐部队,在和埃及等国交战一开始,就成功地把埃及部队和其他国家的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 凭借其强大的空中力量,以色列不久就占领了制空权。6月8日早上,以色列军队已经占领了西奈半岛,并且到达埃及苏伊士运河的北岸位置。 这次战争来的速度之快超出所有人预想,可不到5天的时间就结束了战争,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无非就是个闪电战,这次战役使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等地区。
就在6月6日战争打响的第二天,埃及联合一些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实行了最严厉的石油禁运措施,同时,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等国家也纷纷向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行了石油禁运,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英国的石油进口量降低了40%。
同年7月份,战争刚过去1个月,虽然阿拉伯国家对美国、英国和以色列实行了石油禁运措施,但这些国家早有准备,所以,对他们的石油禁运措施没有太明显的作用。 而阿拉伯国家在这次石油禁运中反倒损失了一些。伊拉克曾经号召所有产油国对西方国家实行禁运6个月,可最终没有得到这些国家的响应,反而导致自身生产的石油出现了过剩的情况。于是他们又不得不把这些石油低价出售。
这次石油禁运的失败其实是由石油原产国石油产量的过剩所致,当石油供需关系不成比例的时候,石油也会失去它应有的垄断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