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宁翻船,联合系走为上策

2019-12-1608:48:16佳宁翻船,联合系走为上策已关闭评论

走为上计

或许把李明治归为枭雄过于草率。正如《资本》杂志吴小明所说: 也许我们不能采用任何单一的形容词来描绘李明治,因为他在马来西亚、 澳洲,香港及内地,都被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和不同的看待。 在澳洲和香港,他是证监机构的 '眼中钉、肉中刺'·.

李氏是陈松青的的同乡,1941年生于马来西亚。 1960年前往澳大利亚学土木工程,大学毕业后回到大马,进英国卜内门化学公司设在大马的分厂任工程师。 1970年发明提炼橡胶的新方法,出售专利获得60万马元。

李明治拿平生第一桶金,开办一家地产建筑公司。其后又收购一家公司。70年代未,李氏将两间公司双双出售,赚得7000万马元。 大马业界对李的评价,是一位前途无量的成功商人。

1981年,李明治移师到澳洲发展,并于1984年正式移民澳大利亚。李氏成立辉煌澳洲集团公司,邀请一家英资财团为大股东。 在英资的资助下,辉煌澳洲收购了两间公司:EnaconPrimtronic 和 wormald Lnernationa1.

李明治拆骨术玩得比香港拆骨大师刘銮雄还精湛,经过一连串集团内股权调整,生产灭火器的 Wormald 公司,在1985至1986一年间成了一个空壳,6000.万澳元的资产不翼而飞,除核心成员外,所有股东损失惨重,股票贬为废纸。

同时,李明治在集团内外的多家公司间,进行极其复杂而频繁的交易,连炒股老手都不知谁是真正的买家。 众股东被李氏魔术玩得晕头转向,自然引起澳大利亚证券委员会一NCSC的密切关注。

其间,有一家来自香港的代理公司,正把澳洲Hooker Corporate 公司的股价炒高。

NCSC调查后,断定是李明治在幕后操纵。 为何托市? 只有李氏心里明白。 NCSC认为抬高股价是不能接受的行为。

1986年,NCSC 公开谴责李明治逃避股市交易规则,造市牟利,暂停了辉煌澳洲的股票交易,并进行聆讯。

李明治得了个“资产买卖商”的绰号,他反反复复进行股票买卖及交换,集团内互相控股,盘根错节,恍若迷宫。正因为如此,辉煌澳洲在短短两年间,膨胀为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经营网络遍及亚太地区。

NCSC 对辉煌澳洲的指控找不到证据,李明治在对证监机构的交战中,取得第一回合的胜利。 不过,李氏却不敢懈怠,因为猎物被猎手盯上了,等于在猎手的眼皮底下找食。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986年初 , 李明治移师来香港发展。 据李氏后来解释, 他来港的目的,是在港投资回报率高。 但舆论普遍认为,李明治的主要原因,还是与澳洲证监机构交恶,他不断地把资产转移到香港,令澳洲NCSC鞭长莫及。

聪明的李明治审时度势,第一步就与中资机构搭上热线,将辉煌澳洲占有的21%的泰富公司股权转让给中信(香港)公司,为中信集团在香港借壳上市,铺平了道路。 李氏此举引起证券界的注目。

辉煌澳洲在港借壳上市,是收购兆安地产。因超过35%的临界点而未全面收购,受到香港证监会与收购及合并委员会的点名谴责。 有人说李明治与证监机构结下了不解之缘,此话不假。

不过,这只是未守股市的游戏规则,与“罪状” 丝毫扯不上边。 李明治重新调整,完成收购,把购下的空壳易名为联合海外,作为李氏集团在港的控股公司。联合海外在1990年改名为联合集团。

不久,李明冶又以壳收壳-一透过联合海外收购新昌地产的空壳,改名为联合地产。 这样,李明治在1986年的短短数月间,就完成了借壳移资香港。李明治大举收购地产物业,参与合作地产发展。 较重要的有联合广场、联合鹿岛大厦、地利根德阁,等等。到1992年,李明治在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收购战中,共控有7家上市公司,它们是:联集、联地、 联工、亚证、三泰、百乐门、东荣。 李明治拥有联合系33%股权,而控股公司联合集团的市值为26亿港元,但李明治通过联合集团再向下控制的6间上市公司,使他控制的资产近100亿港元。

李明治撤离澳洲,出卖大部分股仅套现4亿港元。 也就是说,李氏只带4亿资产来港发展,仅7年时间,就使联合系的资产膨胀到近100亿港元!除了李氏够胆、够准、够速、够狠外,澳洲的那一套魔术移到香港重演,也是至关重要的。

李氏难免不会受到证券界及传媒界的批评,股市更风传李氏买来卖去都是自己的,借一些私有公司,抬高联合全系公司的股价,使其市值大增。

《资本》杂志一篇题为《招风唤雨的李明治》的文章道: “李明治对他在公司的调动上耍花招的手法,并不表示歉意。 1990年。 当他接受外国传媒的访问时便开门见山地说: '有人整天批评我,为什么我要这样将公司资产买来卖去, 我确实不晓得他们为什么这样说? 如果你觉得这个计划可行而又有钱赚的话,在生意中又有何不可?这些人究竟是否在做生意?'

“.....·李明治再面对这些收购合并手段的指责时,更将自己与李嘉诚来作比较: '李嘉诚不是作过不少收购吗?许多人根本不明白整个事的来龙去脉,但却没有人直接质询他的做法; 你有头有面、地位显赫,便没有人会去质询你。......”

大概是上帝要安排NCSC继续与李明治决一雌雄。

从1989年起,曾在澳洲证监机构NCSC任要职的罗德滔、高士宏、迪勤思等,相继来香港证监会任职(英联邦高级公务员经常调换)。其中罗德滔在1990年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1992年升为主席。 香港传媒把他们称为“澳洲证监帮”。

澳洲证监帮对李明治在澳的行径了如指掌,因为李氏溜得快,澳洲证监帮只能隔洋瞪傻眼。 如今,曾被李明治黑炭涂脸的澳籍英裔证监官员,借天赐良机,“追杀”到香港来。

有人说,澳洲证监帮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现在他们大权在握,而对手李明治在证券界及舆论界的名声并不佳。 如一名股评家指出:李明治的联合系总是在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地重组,许多进行联合系股票买卖的经纪人时常觉得,很多次交易中的沽家和买家都好像是一个人。联合系的小股东于大股东李明治,好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处于可怜兮兮、任其宰割的田地。

在澳洲,曾败在李明治手下的NCSC 仍锲而不舍调查李氏的辉煌澳洲,并从1991年开始,把所获的有关李氏的材料寄给香港证监会。

绝大部分舆论都不同意“澳洲证监帮来港欲报昔日败绩之仇”。 香港股市比澳洲股市大,亦复杂得多。股市本身就是一个最集中的投机市场,三教九流,龙蛇混杂,层出不穷的“事端”够证监官员们头痛了。

事实上,由于李明治“故伎重演”,在澳洲证监帮未来港之前,联合系已受到香港证监机构的注视。

1991年11月,联合集团正式公布以发行新股换取联合地产、联合工业、亚洲证券股份,进行合并。 香港证监会进行调查,认为在联合集团计划合并期间,股价出现不寻常波动,可能有人幕后操纵股价,交易可能违反收购守则及证券公开权益条例。

证监会向李明治出示“黄牌警告".

“你有飞檐术, 我有过墙梯。

1992年1月,伟益公司宣布供股集资两亿港元,购买联地公司所持有的红山半岛物业。 伟益小股东议论纷纷,联地是李明治的公司,这好比到虎口购食,交易是否对伟益股东有益?

李明治这次算碰到“刺头”。 立法局议员詹培忠恰恰是伟益股东,詹氏被证券界誉为“金牌庄家”,李明冶的花招怎瞒得过股市老将的火眼金睛? 詹培忠为捍卫小股东权益,拍案而起,即向联交所投诉,并向传媒曝光李明治实际上是这两间公司的大股东。

这是传媒第一次以肯定的语气披露:联集参与的交易,沽家买家都是一个人。

证监会和联交所认为事态严重,开始了对联合系的调查。2月24日,联集宣布撤回联集、联地、联工与亚证的合并计划; 26日,伟益宣告取消供股集资购进红山半岛物业的计划。 李明治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1992年4月,证监会副主席罗德滔(R.w.Nottle)接任主席。 罗德滔在接受传媒采访时称,他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投资者权益,对一贯违反证券条例的人和事决不姑息迁就,要重拳“打老虎”。罗德滔的上任,揭开了澳洲证监帮“追杀”李明治的序幕。

李明治情知不妙,开始积极部署撤退。出售联合广场,套现1.11亿港元;稍后,又进行出售地利根德阁C座的谈判;欲将东荣钢铁售予第三者;海裕国际收购百乐门印刷,作价1.61亿港元;三泰实业的出售进入深入谈判。

1992年8月12日下午3时8分,证监会突然下令10间公司停牌,开始了对联合系的全面调查。 停牌的公司包括联集、联地、联工、亚证、三泰、百乐门、 东荣、伟益、十字军和Paragon。 舆论风传李明治在新加坡被捕,李氏于当日下午发麦声明予以否认。

调查费预算最初为3000万港元,到年底追加到1.1亿港元。

10月7日,接受调查的公司增至22间;1993年4月,调查范围扩大到250间公司以上,超过70人被问话,有关资料文件来自400多间公司及150多人;6月底,调查员聂雅伦指出,超过350间公司与联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联合系一方,1992年8月17日,10间被停牌一周的公司复牌,9间公司股价下跌1%至30%不等。 证监会的大“围剿”,使得“联合舰队”形象大损,信誉陡跌。 为使联合舰队驶出“是非港” ,李明治在调查前后快斧斩缆,将三泰、东荣、百乐门、亚证及一间非上市公司出售,到1993年4月,联集出售资产,共套现16.11亿港元。李明治仍保留联集、联地、联工3间上市公司,为增强公司形象和股东信心,李明治邀请一批社会名流进入董事局,如立法局议员刘华森、 前马会主席麦蕴利爵士、新机场咨询委员会主席黄保欣等。 李氏还邀请前证监会主席区伟贤人局,遭到区氏的拒绝,传媒说李明治想借证监会前任主席打现任主席的耳光,但这一巴掌落空。

李明冶还从联集的一线退居二线,由高志森接任,并表示要放弃联地、联工主席职位。 李氏的目的,是要在公众中淡化联合系的“李明治色彩”,使联合系不再那么令证监会刺眼。

李明治频频拆招还招,加速了对手的调查步伐。 1993年9月15日上午9时,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出动300多名警员搜查上百间问题公司和被调查人员的住宅。 其中联合集团总部被封锁24小时。 政府合署送出1000多个纸箱至各搜索点,其中联合集团总部达500多个,文件资料送往有关部门调查研究。

证监会如此穷追不舍,步步紧逼,是因为李明治在整个调查期间,积极寻找红色保护伞。 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992年10月,将东荣钢铁售予首长(首都钢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合组的准中资公司);1993年4月又将三泰实业售予中资首钢;1992年11月,丰明治将1成联集股份售予中国对外贸易部驻港机构华润;1993年5月,联集董事局还表示,有数家中资公司愿意成为集团的股东。 联合系的中资色彩愈来愈浓厚,有可能成为首家香港的“红筹股”《指中资上市公司》。

这样,证监会未来的追杀对象,将不是身为民间商人的老对头李明治,而是中国各级政府的国营公司!

李氏摇身一变成了“亲中人士”。李氏的下一步计划,惊人骇世,他将在中国内地投资50亿港元! 这对证监会不啻当头一棒,香港证监会极有可能成为澳洲NCSC第二。

证监会无权干预上市公司投资的地域方向,这也正是证监会的虚弱表现。如果在港的联合系变成红筹股,而李氏又大举走资内地,证监会对李氏及联合系的监察将无任何实际效果。

内地的股市尚未全方位开放, 故李明治不太可能重演澳洲及香港的魔术。不过有人说李氏是个“雁过拔毛”的人物,他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呼风唤雨,狠狠折腾一番。

但愿不会出现这样的事。

证监会骑虎难下,如达到目的,难免不会受到 “滥用权利” 的指责,影响股市交易的灵活性; 警方若拿不出证据指控联合系,将不能杀鸡儆猴,会有更多的小公司效尤李明治,玩弄伎俩,逃避证券条例。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