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言商
在商言商, 是香港商界的陈辞滥调, 作为中资公司, 在商言商却不那么容易。
首先, 中资公司的管理层, 大都在观念上适应不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其次, 人事复杂, 内耗太多,由于香港工薪待遇与内地的巨大差异,谁都想来港工 作, 除靠真才实学的外, 有相当部分是靠背景来的。 中信、 光大、 康华等公司, 是北京高干子弟向 往的地方。中信集团的人普遍认为, 中信的第二代领导人是王军与荣智健。
王军与荣智健联合贺平、 马万祺等台办澳门兴隆行。 马万祺是澳门华人领袖, 他的儿子马有恒与荣智健的妹妹荣智婉是夫妻, 可以说,办兴隆行, 完全是借助马万棋的力量, 也可以看成荣智健对王军的友好表示。
王军是北京中信副董事长, 他认为荣智健的能力, 完全可以任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 当时, 这个职务由米国钧担任。 他是一位从事外贸外交多年的老干部,1964年任中国贸易促进会顾问, 次年任贸促会驻奥地利代表, 曾任中国驻日本参赞, 代办公使, 1977年任中国驻斐济大使。
为收购目泰航空股份, 中信方面曾引起过争论。
国泰是香港处垄断地位的航空公司, 盈利可观, 如不是曹光彪发起空中争霸战, 太古的施怀雅家族才不会走“中资路线” -一出让部分股权, 让外人到这只聚宝盆旁分一杯羹。
这是香港商界,人人都梦寐以求的事,但香港中信董事会不同意。很显然, 若按荣智健的主张去 做, 等于是成全英资国泰, 而回击华资港龙,这样,中信究竟是中国人的中信?还是英国人的中信?
设想胎死腹中,荣智健作了半年的努力, 最后直通国务院, 才获得成功。1987年2月,香港中信与国泰航空完成交易。 成交后, 荣智健遭到 很多人的批评。 而香港商界, 却说荣智健坐收渔利, 是国车港龙争霸的真正赢家。
1987年,公司改组为中信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新董事局成员有熊向晖、 庄寿昌、 王军、 雷平一, 张方胆、 荣智健、 范鸿龄、 邓其。 米国钧退休, 荣智健接替他任董事总经理。
中资公司每一次扩大, 总有很多有背景的人涌来。 荣智健也遇到这种情况, 长途电话或亲笔推荐条源源不断,荣智健把他们一一挡回去, 大胆启用香港本地的专业人才. "在香港办事, 就得依靠香港人。” "做生意就是人际关系, 香港人别说要他们学讲普通话,很多人连听都听不懂。 如果想来的不会粤语会英语也好。”
批评从四面八方 涌来, 说荣智健搞香港帮。 荣智健 “一意孤行”, 他说:“我上 任之后, 先后聘请了许多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大部分是本地人。目前,在中信 (香港)的职员中, 内地来的只有两成左右, 而且这个比例会继续下降。
1988年11月,内地经历过通货膨胀的经济大动荡后,舆论谴责“官倒"的呼声空前高涨。 国务院下令整顿公司,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康华公司首当其冲, 其次是光大集团, 中信的情况稍好些, 由北京总公司自行检查。 当时在港的中资机构有几千家之多, 都是有来头的, 留谁撤谁? 想整顿 彻底, 非得动“真格" 不可。
由于次年春夏之交, 北京发生风波,整顿停了下来。
北京风波后, 经整顿的香港中信的权カ核心, 由董事长王军、 副董事长兼总经理荣智健构成。 按公司运作惯例,董事长拥有最高决策权, 而总经理是决策的主要执行人。
在荣智健收购泰富之前, 香港中信拥有7成多嘉华银行、12%国泰航空、24.5%东区海底隧道;20%澳门电讯、33.3%亚洲卫星通讯, 以及部分物业的投资项目。 这些, 绝大部分是荣智健一手或力促“搞掂” 的。
荣智健终于有了一间"由自己说了算" 的公司, 他的经营思想 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与中泰合作的香港公司, 不是中资, 而是英资和华资。
与此同时, 北京有关“市场""资本"、 "利润"等, 姓“资” 还是姓“社” 的讨论还在进 行。
1992 年春, 邓小平南巡讲话, 使这场大讨论很快结束。 邓小平明确表示: 凡是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 我 们都可大胆地借鉴引进。 在这点上, 荣智健先行了一步。
荣智健一直尽量避开人事纠葛, 以业绩来证实自己。 荣智健时常与父亲保持热线联系, 并一个月回一趟北京, 与父亲 晤面。 邓小平的讲话, 等于肯定了荣智健的做法。
1993年3月,荣毅仁出任国家副主席。 他卸下的北京中信董事长职位,由原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魏一鸣接任, 王军顶上魏一鸣的原有职位。
魏一鸣已过退休年龄,以王军现有的职位(北京中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香港中 信、 深圳中 信董事长等 ), 他仍有可能成为中信的第一号人物。
荣智健只是香港中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据说荣毅仁告诫儿子, 不要追求名誉权力, 还是实实在在经商。
荣智健主持的中泰, 短短几年, 市值增长100多倍。据《资本家》杂志载, 中泰为中资上市公司第一家, 在东亚上市公司百强中徘34位.1992年,总营业额 10.83 亿美元,纯利 1.34 亿美元;1993 年, 总营业额 14.88 亿美元,纯利2.43亿美元;按1993年12月31日 收市价计, 其市值为 59.97 亿美元。荣智健实现了他的 “规模与效益”的目标。
香港中信只是控股公司,而中泰才是实体, 它是中 信全系所有子公司中最大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