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打滞港
遮打是早期香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兴趣广泛, 闲闻趣事多多。
遮打干出的正经事更令人刮目相'看。 他是香港第一位建公仓之人, 创立了九龙仓; 他填海造地, 留下置地公司和一条极为风光的遮打道; 他创立香港电灯公司,被人们称为“光明的使者”; 他的收藏物,堪称香港之冠, 令人叹为观止。
当人们漫步于中环德辅路银行区,为这些石屎 (混凝土) 森林而叹为观止时, 是否曾想到, 100年前, 这里还是汪洋大海呢?
当人们跑遍整个香港,似乎处处有李嘉诚的物业。 其中黄埔花园、汇景花园、海怡半岛、丽港城、嘉湖山庄,气势宏伟, 高楼林立。 人们嘱然而叹:“地产大王李嘉诚, 不愧是香港第一大地主。
1841年6 月, 英军强占香港后,香港最高行长官义律将维多利亚湾划出40 幅地段, 拿出 34 幅公开拍卖,另 6,幅留以公用。 每幅地底价 很 低廉, 一律为 10 英镑。 在港的所有英商都参加了拍卖会, 竞投的热门是当时所认为的黄金地段。最高每幅投到165英镑,最低投到每幅20英镑。 共拍卖出23幅, 另11 幅因处偏僻之滩, 无人问津。 投 得土地的英商中,有渣甸洋行、颠地洋行、 林赛洋行、 端拿洋行等。 不过, 投得土地者, 并无土地所有权, 只有租用权, 每年须缴纳地租, 港府每年可得租息3032英镑。
这是港府唯一实行垄断的产业,这种土地租用权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香港人口一直在急剧增长中, 土地资源贫乏。 解决这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填海。
1869年, 英国至远东的邮轮上,有一位一脸稚气的青年绅士。 他就是未来香港填海史上, 大名鼎鼎的保罗· 遮打 (Paul Chater)爵士。
遮打是最早一批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英人。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 大大缩短了欧洲至东方的航程, 英伦三岛由此而掀起远东热。 遮 打此 行的目的地, 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 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不少贫穷潦倒的西人在这里成了新富显贵。 遮打出身于富贵的世家, 他 对神秘东方的向往,更甚于发财。
邮轮在香港停留, 遮打突然 打消航抵上海的念头-这座揉合中西风格的崭新岛城, 令遮打流连忘返。
香港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有相当的规模。 沿着维多利亚港的海岸边,是一幢 幢哥 特式和巴洛克式楼房, 楼前种植了绿树和争奇斗妍的花卉。 皇后大道宽阔而曲折, 各种肤色与国籍的人在一条街上 行走。 马车是乔治三世时代的, 还有形状怪异的中国轿子与黄包车。
扯旗山与山腰的半山区, 稀疏有致地建有豪华住宅, 曲径通幽, 绿树环抱,恍然 仙境一般。 遮 打站在扯旗山上, 维多利亚港如一条蓝带。 极目远眺, 碧波浩渺的海面, 点缀着翡翠般的小岛。 海风徐徐吹来,令人心旷神怡。那时的华人多居住在西营盘。 男人留着长辫, 女人梳着发舍, 也有趋赶时髦者, 学西人的梳妆穿扮。 商业街上,密密麻麻排着中国风格的店铺:
茶铺、食肆、 烟 馆、 赌坊、青楼、钱庄、 当铺、 茗庄、 杂货店、 古玩店、绸缎庄。
遮打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吃,一路买。 他听到一幢木楼传出优雅悠扬的琵琶声, 寻音而上, 见一位粉黛佳丽在弹琵琶。 遮打听得入迷, 这女子放下琵琶,贴着遮打撒娇。遮 打 吓了一跳, 知道是妓女, 给她一块洋银, 微笑着出来。
遮打兴趣盎然在香港游玩了 3 天。第4天, 邮轮启航上海, 在皇后码头,遮打对新结织的朋友凯福· 晓士说:“我不去上海了, 我这辈子哪都不去,香港太迷人了 ! ”
遮打在给英国家人及友人的信中,也表明了他不去上海的原因。
实际上, 遮打在数月后, 还是乘定期汽船去上海。上海虽比香港规模宏大、 经济活跃、市面繁华, 但有一个最大的缺憾, 就是没有海。 无论是黄浦江, 还是长江口沿海,浊黄一片。遮打回港后对晓士说: “香港虽然小,但她是海上的一颗绿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