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袖善舞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79年元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荣毅仁, 请荣出山, 准备在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部门为荣安排要职。 荣毅仁婉言谢辞,提出一个在当时会被斥为“资本主义复辟" 的大胆设想, 准备成立一家隶属国有,但又迥异于计划经济的国营企业的“公司”, 公司决策管理层是董事会, 而不是党委会。
邓小平有一句在文革中被批得“臭不可闻” 的名言: “不管白猫黑 猫, 抓注老鼠就是好猫。”因此,务实的邓小平并不计较公司是 归董事长领导, 还是党委书记领导, 他要的是公司在探索 过程中的经验和业绩。 邓 小平说: “人由你找,事由你管, 全由你负责, 干一番事业。 ”
荣毅仁获得邓小平特批的50万人民币开办费, 邓还下令发还荣家财产,追补储蓄利息。 1979年 10 月, 直属国务院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北京中信 ) 在京成立。 当 时中央的拨款还没下来, 董事长荣毅仁自己掏钱租下宾馆的儿间房做办公室,成员才10多人,没有公车, 员工外出办事都是 骑自 行车或挤公共汽车。
而到 1993 年, 据传媒报道, 总部设于52 层高京城大厦的中信集团, 总资产达507亿人民币, 拥有30家子公司,近3万职工,有投资企业约600冢。
香港中信, 是中信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中信便在香港设立投资机构,1985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中国国际投资(香港)有限公司.
这一年,荣智健居留满7年,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荣智健已卖掉自己的公司, 来香港中信帮 忙投资策划。 他算得上公司的“老香港”, 并且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香港 行情熟, 人头熟, 英语粤语皆不在话下, 显然比一些直接来自北京, 据说与高层领导人关系密切的人更吃得开。 1986 年, 中信不少人提议让荣智健正株式加入。
荣智健并非非得进中信不可, 他有独立办公司的能力, 自己赚钱自己花,不受任何官方机构的制约。于是, 荣智健提条件, 第一,由他组阁选用人才;第二,要赋予他相当的权カ,不必事事汇报。 荣智隍的要求得到董事会的认可, 荣智健正式加盟香港中信, 出任董事。 董事总经理是米国钧。
1987 年, 中国国际投资 (香港)有限公司重新注册为中信集团 (香港)有限公司。 荣智隧接替米国钩, 担任董事总经理。
荣智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 我今天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然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 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
中信规模的急剧膨胀,全靠一系列成功的收购。1987年2月,香港中信以 13 亿港元购得国泰航空出让的12.5%股权。 与后面的收购战比。 这还只是荣智健小试牛刀。 荣氏正欲重锤出击, 遇到国务院全面整顿香港中资机构。 荣氏养精蓄锐,积极寻找合适的壳。
这个壳即是泰富发展。 前身是冯景禧创立的新景丰发展,1986年易手转让,1987年为永新集团曹光彪所控,曹氏任主席, 占有泰富 50.7%股权。 曹光彪是香港毛纺大王,1986年“政治头脑”发热, 拉包玉刚加盟 “振兴民族航空事业”, 孰料, 港尤 航空成了财政黑洞, 弄得曹氏焦头烂额,他有意把泰富作壳出让。
荣智健聘请收购专家梁伯韬、 杜辉廉创办的巨富勤为顾问, 并与曹氏私下接洽商谈。 1990年1月,中信宣布全面收购泰富, 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收购曹光彪的50。7%泰富股权,计3.08亿股, 并以同样的价格收购 小股东股份。 泰富市值7.25 亿港元, 是一家投资地产的小型上市公司.
收购经 过复杂的换股 增 股, 到1991 年 6 月, 泰富发 行新股, 集资25.1亿港元, 郭鹤年、 李嘉诚认购新股。 泰富的股权分配是: 中信49%, 郭鹤年 20%,李嘉诚、曹光彪均为5%,其余为公众小股东。
泰富改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借壳上市, 集资 25 亿余港元, 并拉入郭鹤年李嘉诚这样的商界巨头撑腰, 引起股市关注。 荣智健任中泰董事长兼总经理。中信更上台阶,是由投资公司转为以投资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公司。 中泰成立后的第一役, 是收购恒昌 行。
恒昌行的全称是恒昌企业有限公司, 为恒生银 行前董事长 何善衡等人创办。 恒昌公司业务多元 化, 恒昌主力是大昌贸易 行, 拥有多项美日汽车的代理权, 另有广泛的贸易及投资业务, 是仅次于怡 和 洋行的香港贸易巨头。 整个集团资产净值82.73 亿港元,主要股东是何善衡, 占30%股权, 梁球琚占25%, 何添占15%.
1991 年 5 月, 备 怡公司委托获多利财务公司为代表向恒昌提出全面收购,每股作价254港元,涉及资金56亿港元, 是香港股市有史以来的大战役。 备怡实力雄厚, 由周大福的郑裕彤、恒生银行第一任主席林炳炎的后人,以及中漆主席徐展堂组成。 三家订下协议, 周大福得其物业, 林氏后人得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得粮油等贸易。收购遭到恒昌大 股东的拒绝, 他们首先就不同意新财团备怡将恒昌瓜分三瓣的拆骨企图。 大 股东不配合, 备怡无论如 何也达不到 50%上的绝对数。中泰与郭鹤年、 李嘉诚、 百富勤合组新财团 Great Style, 紧锣密鼓商议收购事宜。 后来郑裕彤等人又加盟。 于是8月初,向恒昌行提出全面收购,每股作价336港元(高出备怡82港元),涉及资金69.4亿港元。
郑裕彤的倒戈, 迫使林徐结成同盟, 欲与 Great Style 争个高低。 现在关键是恒昌大股东的态度,何氏年事已高, 后代又不善从事贸易,何善衡成全了荣智健, Great Style 大功告成.Garat Style 股份分配, 中泰 35%李嘉诚 19%、 周大福 18%、 百富勤8%、 郭鹤年的嘉里贸易 7%、 荣智健私人 6%、何厚锵兄弟 4%. 到 9 月 22日, 新财团购得68%恒昌 股权, 新购股权按各家持股量分配。
为对付这次收购, 中泰配股集资20 亿港元。 完成收 购后, 中泰市值膨胀到1992年初的87亿港元。同时,中泰第三次大规模配股集资25 亿港元,双管齐下, 增购恒昌剩余股份,购入港龙7.84%股权,中泰市值进而膨胀到114.38亿港元。
1993年1月,中泰第四次大集资发行5.5亿股新股,每股13港元,集资 72 亿多港元。 向母公司香港中信收购所持香港电讯12%股权,涉及资金87亿港元。
1993 年中, 中泰市值再次膨胀至285 亿港元, 居 20 大上市公司第 14位, 成为红筹股中的龙头。
香港中信, 借壳上市, 充分发挥股市功能,四次集资达140亿之巨, 令中泰市值增长60倍,被称为香港发展最快的公司。 股评家说, 荣智健的大帅雄风不让乃父荣毅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