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
岁月悠悠, 风云变幻。 香港步澳门之后上, 为另一列 强英帝国所霸占。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其根源, 皆是为经 济利益。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安德森所言: “西方 强国发动的殖民战争, 实际上是炮舰下的贸易战。”
弱肉强食, 这就是列 强争霸世界的法则。
当中国仍处于农耕社会, 英国工业革命风起云涌, 机器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当中国古代伟大发明指南针沦落为风水师手中的秘器之时, 装有罗盘的英国商船炮舰, 在世寻各大 洋乘风破浪, 英殖民地遍及世寻, 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
中国地大物博, 人口众多、 是巨大的 潜在市场。 英国商人自 1786 年到1829年间, 先后8次来中国推销呢绒洋布, 全部铩羽而归;血本无回。 中国是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人们不需要, 也没钱购买 洋货。
然而, 英国人却嗜好中国茶。 餐后饮茶, 回肠荡气, 妙不可言。 其时, 英政府特设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贸易.该公司从中国输出茶 叶, 每年要付出400 万两银元。 英国输入中国的所有工业品总值, 仅抵购买茶 叶款的 1/6。 经香港进广州的外国商船, 带来的洋货寥寥无几, 大部分是洋银。 广州是中国 唯一开放的商埠, 每年流入广州的白银,约在100万至400万两之间。
大清皇帝及清臣, 个个喜笑颜开。英国对华贸易长期逆差, 而国内工业革命硕果累累, 工业品源源不断产出, 亟侍扩张海外市场。 英廷及英商,对这种逆差既焦灼,又气恼。
1793年, 清皇乾隆80寿辰。英王乔治二世, 派遣专使马戛尔尼, 前往京师祝寿。 在热河行宫, 马戛尔尼见到中国皇帝。 突然, 礼部官员走到他跟前,责令他跪下。 马戛尔尼深感奇耻大辱,又不得不委屈求全, 屈膝下跪。 乾隆龙颜大悦: 此的小小蛮夷, 臣服我天朝大国。 却不知, 蛮夷专使念过颂辞, 提出通商割地等诸多要求。
清政府予以拒绝。
乾隆托马戛尔尼带去致英王的信,信中称: “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 以通有无。 ”
乾隆的态度, 既维护大 清王朝的尊严,又表明他对海外贸易的无知。
中国是天朝大国, 世界的中心。 所有番邦夷闰, 只有进贡的份儿, 岂能与天朝平起平坐贸易一一夜郎自大, 不知“红毛番鬼” 已走在中国的前面。
偏见由来已久, 历代王朝都恪守闭关锁国。 这种国策。 造成了中国经济的滞后。 清王朝行将揺摇欲坠, 仍安枕无忧, 沉睡在天朝美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