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继置地兼并牛奶公司之后,另一宗震动香港商界的收购兼并,是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蛇吞象”的方式入主和记黄埔。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的政经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羽翼渐丰、雄心勃勃的新兴华商,开始觊觎经营保守、信心不足的老牌英资公司。 首先策动收购的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它不动声色地向怡和旗下的九龙仓发动“偷袭”,遇到顽强抵抗后即全身而退,继而悄然转向另一家英资大行一一和记黄埔。此役,李嘉诚以超人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巧妙地利用当时的政经形势,以兵不血刃的方式智取和黄,从而在众多新兴华商中脱颖而出,为其登上香港首席家族财阀的宝座,一举铺平道路。这次收购,可以说毫无“血腥”味,既无正面的激烈对抗,亦无弥漫的硝烟。然而,它却被视为达到企业收购兼并的最高境界,值得后来者细研、深思。
本次发动收购的,是20世纪70年代新兴地产发展商长江实业。长江实业创办于1972年,创办人李嘉诚原籍广东潮安,1928年在家乡出生,11岁时因日寇侵华,随父母举家迁居香港。 李嘉诚15岁时,父亲不幸病逝,只好辍学外出谋生,很快他便成为出色的推销员。
1950年,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积蓄及向亲友筹借共5万多港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迈开其建立日后宏伟基业的第一步。之所以取名“长江”,根据李氏的解释,是“长江不择细流,才能纳百川归大海”。
1957年,长江塑胶厂重组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其时公司已初具规模,年营业额达1000万港元,李嘉诚稍后亦成为香港有名的“塑胶花大王”,为其日后的地产发展掘得第一桶金。1958年,李嘉诚看好香港地产前景,开始涉足地产业。 该年,他在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高的工业大厦,命名为“长江工业大厦”,规模愈来愈大。1967年香港爆发政治骚动,地产陷入低潮,李嘉诚利用这千载一时的良机,大量吸纳低廉的地皮和物业,奠定了日后在地产界大展宏图的基础。
1971年6月,李嘉诚创办长江地产有限公司,1972年8月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全力向地产业发展。 当时,正值香港股市进入大牛市时期,李嘉诚把握良机,及时将长实上市。长实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资本8400万港元,分4200万股,每股面值2港元,以每股3港元的价格公开发售1050万股,集资3150万港元。
1972年10月,长实正式在香港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受到股民热烈追捧,股价急升逾一倍。 当时,长实已拥有的楼宇面积每年可收租390万港元,并拥有七个发展地盘,其中四个地盘为全资拥有。上市第一个年度,长实获得纯利4370万港元,比上市前预测超出近四倍。
长实上市后即以发行新股作为工具大规模集资,并趁地产低潮大量购入地皮物业。仅1973年,长实就先后五次公开发行新股,总数达3168万股,并将集资所得购入中环皇后大道中、德辅道中、湾仔轩尼诗道等多处物业.1975年3月,长实再以每股3.4港元价格发行新股2000万股,集资6800万港元,购人地皮物业逾十多处。1976年,长实拥有的楼宇面积在短短上市四年间增加了17倍。
1977年,长实的声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该年1月,地铁公司宣布在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的发展权接受招标竞标,由于两地段地处香港中区最繁华地区,竞投激烈,参加投标的财团多达30多个,其中,又以老牌英资地产公司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 中区一向是置地的势力范围,置地志在必得,岂容他人插足其间。
长实针对地铁公司债务高企、急需现金回流的困境,提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投标方案:将上盖物业完工时间与地铁通车的日子配合,即地铁通车之日就是物业完成出售之时。 结果在众多财团中脱颖而出,勇夺地铁中环及金钟站上盖的发展权。 消息传出后,香港舆论为之轰动,认为是长实的“三级超升”,是其扩张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78年5月,地铁中环上盖物业环球大厦开盘,总值5.9亿港元的物业在八小时内售罄;8月中旬,地铁金钟站上盖物业海富中心开始推出销售,首日成交逾九成,两项交易均打破香港纪录,地铁公司主席自然眉飞色舞,大谈地铁卖楼赚钱,扭转财政劣势。 长实亦因此赢得不菲的收益,声名鹊起。自此,长实在香港商界的地位,已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