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全美的并购案
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对等合并,在华尔街甚至全球引起轰动。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在当时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涉及700亿美元的股票交易,合并后花旗集团的总资本接近7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而更令人震惊的原因是合并双方的地位十分悬殊,在业界享有盛名、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花旗银行却同意与比自己小得多的旅行者集团对等合并,实在令人费解。 另外,按照当时的法律,这笔交易是违法的,它违反了美国《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和<《1956年银行持股公司法》关于禁止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一家公司的保护伞下运营的规定。
然而一切困难却都迎刃而解了,花旗的总裁很快接受了桑迪·威尔的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请求,美联储也顺利批准了这次合并,社会各界对这次合并都极为看好。 在宣布合并的当天,花旗银行的股票就每股上涨33.9美元,以每股176.8美元收市。 更为重要的是,对这次合并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产生威胁的法律也在合并后的第二年得到了及时的修改。虽然这次的法律修改符合金融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早在人们的预期之中,但还是不得不让人感慨美国政府为大资本家服务的高效率,同时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巨型财团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强大控制力量。
1998年4月6日,华尔街冒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对等合并”,两家大的机构合并成一个新的机构,并且新机构的名字似乎都是各取一半:取“花旗银行"或“花旗公司”的前半部分一一“花旗”,取旅行者集团的后半部分-“集团”,拼成了“花旗集团”;在公司识别标识上,沿用花旗银行历来的蔚蓝色调,加上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在人事安排上,同时有两个主席和两个CEO,各业务战线和各业务部门也都有两个联合主管,一个来自花旗银行,一个来自旅行者集团,这些安排似乎时时处处体现着两家公司的平等融合。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在业界的名气和规模都小得多的旅行者集团吞掉了当时早已是世界金融业霸主,并且称霸多年的花旗银行。这是一起世界金融业兼并史上非常典型的“小鱼吃大鱼”的成功案例。
当时, 旅行者集团的老板桑迪·威尔虽然没有世界金融业一流的实力,没有这种规模,没有这种地位,但他怀有这种雄心,有这种眼光,有这种魄力。并且,在他一生的职业生涯中,他总是擅长做这种以小博大的买卖。他做的第一单买卖是在1970年,收购了一家比他自己的公司大100倍,并且拥有100年发展历史的、在业界名声显赫的证券经纪公司海登一斯通公司,然后一路收购,在华尔街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和名声。
1997年春天,在旅行者集团召开的一次规划会议上,主席威尔与其他高层经理把世界上凡是有影响的、自己又愿意将之吞并的大投资银行列出了一个清单,当时,花旗银行就在其中。
1997年9月,当威尔用90亿美元购买了在投资银行界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特别显赫地位的所罗门兄弟公司时,业界和他的助手们都在为他的大手笔而欢呼庆祝,并称威尔已经达到其事业的顶峰。而此时的威尔则独自离开这种欢乐的场面,冷静地思考着下一单野心更大的计划。
1998年2月,威尔把目标锁定在花旗银行。在他看来,没有比花旗银行更合适的兼并对象了。 威尔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监视”着花旗银行的一举一动。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银行,也是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多年来,它在业内创造过很多奇迹,在沃尔特·瑞斯顿手中,花旗银行已有了质的飞跃,现在的约翰·里德也一样成绩辉煌。1995年,花旗银行的净利润是35亿美元,这是过去美国任何银行从来都没有达到过的数额。 到 1997年时,花旗银行的国际网络已经遍及98个国家, 它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发卡银行,有3600万个账户,有6400万张信用卡在被使用。花旗银行所拥有的业务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最近十几年里由里德特别倡导的消费者金融业务的发展,帮助它成功地度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在它的竞争对手被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 里德却宣布了花旗银行一个十分激动人心的计划-花旗银行的客户在2010年时要达到10亿个, 或者说, 他的客户要达到世界总人口的七分之一。 而当时(1997年),他的客户也才刚刚只有1亿个。
就在威尔将他的吞并目标锁定在花旗银行的时候, 花旗银行的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约翰·里德还在为花旗 银行拥有的激动人心的历史和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洋洋得意。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在威尔锁定了吞并目标之后不久,机会就真的来了。1998年2月25日,华盛顿要召开一个经济与公共政策年会,威尔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与里德谈谈。于是,他给花旗银行的里德打电话,说他要参加这个会议,希望里德也参会,并且希望在参会期间同里德会晤。
此前,里德和威尔认识,但并不很熟,更谈不上是什么亲密朋友。 在20世纪70年代,在一家遇到了很大经济困难、需要董事会给予特别关注的公司,即Arlen Realty公司,里德和威尔同时入选其董事会,自此相识,仅此而已。 当威尔表示希望他去华盛顿参加会议,并要同他会晤时,里德首先想到的是可能想找他捐款, 因为威尔一直很热衷于为卡内基音乐厅和金融服务学院拉捐款和赞助。
可是,在会议期间,当威尔把里德邀请到自己下榻的酒店会面时,威尔的开场白着实让里德大吃了一惊。 威尔说:“我想让花旗银行同旅行者集团对等合并。”
里德从来没想过花旗银行竟然会成为一家“普通”公司的兼并目标。他虽然知道威尔是旅行者集团的老板,知道旅行者集团是搞保险的,但究竟搞得怎么样,里德并不清楚,在业务上,花旗银行同旅行者集团也没有什么联系。而花旗银行是业内首屈一指的大金融公司,他的竞争对手一直是美洲银行、大通一曼哈顿银行、J.P.摩根银行等,旅行者集团从来就不在花旗银行的“眼里”。而现在,这家从不起眼的公司居然要提出同花旗银行“对等合并”,怎能不让花旗银行的老板里德在突然听到这一想法时目瞪口呆呢?
不过,同样让威尔感到十分吃惊的是,里德在最初几秒钟的吃惊之后,马上就表示出“对这种提议很感兴趣”。本来在提议之前,心里还在打鼓的威尔,已经做好思想准备等着里德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现在听到里德的肯定答复,顿时心花怒放,暗自窃笑了。
短暂的会晤后,里德让花旗银行的副主席保罗·柯林斯在作环球旅行时,“顺便”了解一下旅行者集团的基本情况。
旅行者集团原来是一家生命与财产保险公司, 其生命保险公司主要经营生命保险、各种年金保险和长期医疗保险,它所属的泛美金融服务公司是直接向美国中产阶级销售限期生命保险的主要机构,拥有13000个专职和兼职的代理商网点,与几百万北美洲的中产阶级保持一对一的业务联系,他们通过独特的所有权融资需求分析进行市场开发,其中包括融资计划、资产负债管理,收入管理、现金管理、灾害防范等。旅行者的财产损失保险公司最初开展的是汽车保险业务,目前其个人财产损失保险业务包罗万象,与花旗银行合并时已有4400万份的汽车和家庭财产有效保单在手。
旅行者集团在专注于保险业务的开发时, 也特别注意向利润丰厚的投资银行业进军。比较早的时候就收购了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史密斯一巴雷公司,并通过它把其业务范围扩大到投资银行、商业信贷、融资服务等领域。
1997年,旅行者集团又以90亿美元的代价兼并了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即斯罗门兄弟公司,新组建成所罗门美邦公司,使其一跃成为美国的第二大投资银行。
在柯林斯作了粗略的了解,给里徳作了一个简要汇报之后,里德从新加坡给威尔发了一份长长的传真,简要地谈了他关于合并的粗略条件。在里德返回纽约后,便和威尔坐下来谈判。仅仅两天之后,里德就搂着威尔的肩膀说:“让我们合并吧,伙计。"里德的爽快和决策时的迅速让历来就以爽快和迅速著称的威尔都非常吃惊。他实在没有想到,自已的一个“痴人说梦”的想法,实施起来居然是如此简单、如此顺利。
接下来,他们做了一些最必要的工作。 因为威尔和里德都很清楚,这笔交易是违反美国现行法律-1933年出台的倒逼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离婚”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所以,在向全世界宣告之前,有必要先照会美国的当权者。 威尔接下来给总统比尔·克林顿、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分别打电话,告诉他们说,美国有笔大的交易马上就要进行了。据说,当威尔打电话给财政部长鲁宾,说要告诉他一条重要新闻时,这位财政部长打断威尔的话,开玩笑说:“让我猜猜,你想收购美国政府。"
接着, 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代表同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进行了会晤,因为联储对这笔合并是否可以继续进行有最后的发言权。只要联储批准了这一申请,里德和威尔就能够拥有2~5年的时间去做进一步的努力,促使国会改变法律。在此期限内, 花旗集团可以作为一家银行持股公司进行运营。期满时,如果国会不能够修改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和《1956年银行持股公司法》(这些法律禁止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一家公司的旗帜下进行运作),那么花旗集团就将被迫解散,以遵守法律的规定。
在做了这些铺垫之后,1998年4月6日,里德和威尔联合宣布了创历史纪录的700亿美元的股票交易-一次地位对等的合并", 此次合并中,花旗银行股东将可以3股换新公司2.5股,旅行者集团股东将会以1股换新公司1股的方式,获得新公司股份,合并完成后,两家公司将各持新公司股份50%。如以两公司原来的财政及业绩计算,新组成的花旗集团,1997年的资产约7000亿美元,净收人近500亿美元,经营收入约75亿美元,流通股值超过440亿美元,其市值达16601亿美元,雇员超过16万. 单以市值而论,它将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新集团的服务范围将遍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为1亿多的客户提供多层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