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独立的商业新闻史
尽管掌管着一家市值703亿美元(2007年)的媒体帝国,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报人。运用资本的力量,与报纸的编辑一同参与到日常工作中,去影响别人,一直以来就是他的理想。
经过默多克50多年的资本运作,新闻集团已覆盖所有媒体领域。在英国,40%的报纸由该集团控股;在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控制了三分之二的报纸;在美国,新闻集团拥有全美电视台总数的40%;在拉美,它通过卫星播送150套节目;在欧洲,它有天空电视台;在亚洲,它用7种语言,通过40多个频道向亚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娱乐和信息节目。这个集团已经改写并正在改写世界新闻的历史。
1889年,记者查尔斯·道和埃德华·琼斯创办了《华尔街日报》。随后,它先被转手售与《华尔街日报》驻波士顿的著名记者克莱伦斯·沃克·巴伦,又被休·班克罗夫特接管,他是莱伦斯·巴伦的女婿,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虽然美国报界普遍认为,休·班克罗夫特家族在接下来的 80年中对此报纸的经营缺乏创新,其家族也很少出现善于媒体管理的人才,但他们始终坚信:经营《华尔街日报》是个比单纯赚钱更有价值的生意。
《华尔街日报》的经营模式实践了一种拥有却不介入的管理方式,这在美国媒体业崇尚新闻独立的今天也并不多见。 班克罗夫特家族称得上是特例中的特例。诸如普利策、威廉·赫斯特、亨利·卢斯等传媒大亨,均热衷于指挥自己的媒体发出立场鲜明的声音。 即使被视为相对开明的《纽约时报》的所有者苏兹伯格家族、《华盛顿邮报》的格雷厄姆家族,也会较多介入到报纸的运作中,以确定政治立场及报道的优先级,甚至挑选各版面的编辑、专栏作家等。
而班克罗夫特家族拥有着道琼斯公司64%的投票权,因此它能避免为短期利益而牺牲《华尔街日报》品牌的短视之举,尽可能将一切新闻决定权交予采编队伍,在决定采编人员人选的过程中也采取中立态度。 这让《华尔街日报》在报界获得了一种令人骄傲的独立感,它无需讨好任何人,只需坚持自己相信的。
对待政治问题,《华尔街日报》保持了良好的中立立场。1948年,谋求连任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鲁门曾指责《华尔街日报》是“民主党的圣经”,对此,报纸的编辑予以反驳:“我们只忠于我们所相信的经济和政治原则,而非任何政党。”而另一次,报纸总编弗蒙特·罗伊斯特访问白宫时,时任总统的肯尼迪对《华尔街日报》支持他的自由贸易政策表示感谢,罗伊斯特只是平淡地回答说:“年轻人,《华尔街日报》支持自由贸易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
对待经济来源,这个敢于自称“胡佛总统之后没有支持过任何总统候选人”的媒体,也从不迎合任何广告主。 20世纪50年代,《华尔街日报》的专栏曾为通用汽车对抗政府反垄断官员的行为做出辩护,通用汽车公司对其表示欣赏,并与之签订广告合约。但数周之后,因《华尔街日报》记者揭露通用汽车欺压独立的汽车经销商一事,通用汽车一怒之下撤销了投放于《华尔街日报》的广告,报社不为所动。 这种坚持真理的立场,为其在业界赢得了巨大尊重。
之所以能够坚持这种独立风格,是与大量富有个性的新闻人密不可分的。如道琼斯前任首席执行官康彼得为记者出身。1967年,卡恩被作为《华尔街日报》的特派记者前往越南,随后又参与到了印巴战争的报道中。 当上司要求他撤离一线时,他回电报说“消息未收到”而留了下来。 最终,他的战争报道获得了1972年普利策国际新闻奖。
但班克罗夫特家族缺乏对《华尔街日报》的资本运作方面的管理却是不争的事实,这造成了道琼斯公司经营不善的现实。 作为一家盈利性公司,它接连错过了诸多发展壮大的商业机会:它放弃了收购投资 Comcast和Ca-blevision 的机会-它们日后成长为有线电视巨头;错失了收购财经新闻网的机会一一它后来成为CNBC的赢利机器; 而它耗费16亿美元巨资打造的财经数据公司 Telerate,最终却只能以巧损三分之二的价格售出,所有这些事项使得这家新闻公司财务状况非常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