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隆, 祖籍福建莆田。 其祖辈定居于印尼, 到他已是第七代, 几乎与印尼本土生儿无异。1934年,11岁的谢建隆失去了双亲, 全家靠兄长操持。1934 年, 谢建隆便离家到首府巴城( 现雅加达) 谋生闯世界, 其艰辛可想而知。
最初, 谢建隆在街边的树荫下 修理自 行车, 为提高工 作效率, 他省 吃俭用, 买了一个用来烤热轮胎胶皮的小煤油炉。 谢建隆心灵手巧, 在继续修车的同时收购一些废旧铁锌罐子, 模仿制 作小煤油炉廉价出售。当时大部分印尼人民相当贫困,因此这种价格低廉的小煤油炉成为许多百姓家庭的灶具, 甚为畅销。 由此, 谢建隆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久后, 谢建隆买下一间小平屋, 开了一家杂货店, 经营各种日用百货及土特产品。 可好景不长, 1942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百业凋敝, 谢建隆的事业发展受挫。1947年,他干脆变卖了一点家产, 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工业学校学习皮革制造技术-多一技傍身, 总不是什么坏事。
1949 年, 印尼独立。 谢建隆也正好学成重返印尼。 他马上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筹资办了一个小皮革厂。
但是, 由于当时刚经过多年战乱, 人民经济购买力有限,皮革制品销路不景气,所以该厂开办不到两年即收盘。1952年, 谢建隆在亲友的协助下, 在老家马雅连加镇创办了一家环球桑卡有有限公司, 经营土特产等贸易。但公司不久后就倒闭了。
谢建隆并没有气馁,1957年,他再度出击,和兄弟、朋友一起共同借贷筹集了一百万盾, 创办了阿斯特拉国际有限公司。 虽然仍是一家小型的进出口贸易公司, 却使谢建隆站稳了脚跟。1967 年, 苏哈托总统执政后, 开始实施经济开放及改革的政策, 号召将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这给众多华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谢建隆抓住机会, 在两项大型政府工程中分得一杯羹, 也打响了阿斯特拉国际贸易公司在印尼经济建设“新秩序” 时期经营的第一炮, 开了谢建隆经营汽车业的先河。
1969年2月,印尼政府鉴于与谢建隆阿斯特拉公司合 作的良 好关系,将已收归国有的原美国通用汽车装配厂交给阿斯特拉公司主持策划经营。 谢建隆即与印尼政府工业部共同组建了卡耶汽车有限公司 经营装配及销售各种汽车。 谢建隆的阿斯特拉公司由于与印尼政府的合作关系及在汽车经营上的成绩,迅速赢得了信誉, 请谢建隆及其公司独家代理销售其汽车等产品的外国企业纷至沓来。
1970年,阿斯特拉公司独家代理销售法国标致牌和雷诺牌汽车; 1971年, 独家代理销售日本丰田汽车。 同年, 还独家代理经销日本本田摩托车。谢建隆及其阿斯特拉公司不仅从上述独家代理经 销中获取了巨额利润, 而且由于经营得法, 生意兴隆, 信用良好, 在国内外经济企业界中提高了威望, 并奠定了它在印尼汽车贸易中的地位。 到了70年代末,谢建隆及其阿斯特拉国际有限公司已成为印尼最大的汽车代理销售商, 这为其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印尼政府为了扶植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 在70年代初逐步实施关税壁垒、限制外国汽车进口额的保护主义政策; 还进一步规定, 到 1978年, 印尼国产 (组装) 汽车应占市场总额的 25%。 为适应新形势, 谢建隆又建立了一批企业, 专门进口各种汽车、 摩托车的零部件, 在印尼组装、销售。 此外, 阿斯特拉公司还和国外企业合作, 生产汽车用蓄电池、 汽车发动机、 滤波器、 散热器插头等各种汽车零部件。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精心经营, 谢建隆及其阿斯特拉国际有有限公司终于确立了在印尼汽车工业中的霸主地位, 他也被誉为印尼“汽车大王”. 这可以说是公司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当然, 在这期间谢建隆企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 他也经历过数 次重大考验。 印尼的民间反日 情绪相当强烈,1974年田中首相访问印尼雅加达时,就爆发了反对日本经济势力的骚乱。 阿斯特拉丰田汽车公司也受到 很大波及,蒙受了一次不小的打击。 事件平息之后, 谢建隆总结了教训, 争取及吸收了一些印尼军政官员和民族企业家共同联营一些企业, 因而公司继续取得稳步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谢建隆的阿斯特拉企业集团经历了第二个重大发展的时期。 由于国际经济衰退, 印尼国内经济环境也开始恶化一一从1982年起,印尼经济亦出现衰退和滑坡。这种经济环境的恶化也同样影响了谢建隆企业集团。 为了保持公司的发展势头,克服资金不足、 经营管理机制落后及经营单一化等弊病, 谢建隆先后采取了ー系列重大调整革新措施。 其中最为重要的, 就是以长子谢汉石的名义, 组建了苏玛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苏玛集团的建立, 为谢建隆家族及阿斯特拉集团争取获得国内外贷款及融资、 向外扩展增添了一座桥梁。
1989年, 谢建隆将集团内部分公司改组上市, 调整动 作很大。 加上1987年以后印尼经济形势逐步好转,阿斯特拉集团的汽车营业销售总额也逐年有所增加。 到 1991年, 其销售总额约达25000亿盾左右,占印尼全国汽车销售总额的50%以上,从而保持了他汽车大王的地位。
早在70年代,阿斯特拉就开始向多元 化方向发展, 涉及森林工业、 农产品贸易、 电子电器工业、金融服务业等等, 成为印尼仅次于林绍良家族之后的第二大财团。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正当谢建隆及其阿斯特拉集团的事业欣欣向荣、 如日中天的时候, 1992 年, 谢建隆家族却被迫将其在阿斯特拉集团的绝大部分股票出售转让, 从而走向衰败甚至濒临破产的境地。这个悲剧的产生并不是由于谢建隆经营阿斯特拉集团企业不当所造成的, 而是由于其长子谢汉石经营苏玛 银行及苏玛集团不善, 形成无法偿还的巨额债务而造成的。 谢建隆含辛茹苦、 历尽艰辛积累起来的财富和事业毁于一旦。
人生七十古来稀, 遭受到如此打击的时候, 谢建隆已经年过古稀了。一生中见惯了沉浮起落, 这次, 他还能自己卷土重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