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说明为什么对进口或对使用自己的资本进行限制为不必要时,使用了“看不见的手”一词:“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种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
“看不见的手”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它以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为前提。首先,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人人都是平等自由的理性经济人,获有完全信息,生产者才能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根据市场反应而不是指令来决定生产计划,消费者也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商品,不受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其次,完全竞争排除了垄断和寡头的情况,这样任何一种商品都有丰富的可替代品。比如小麦是生活必需品,销量随价格变化并不明显,但是如果市场有数量可观的稻米的话,小麦价格和销售量受到市场调节作用影响较大,即“看不见的手”发挥了作用。
“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渗透到了市场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其实质是自由竞争。自由竞争是市场机制,能使资源配置最大化,市场主体利益最大化。竞争是一种压力、一种约束,只有在自由竞争下,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才得以实现。“看不见的手”通过自由竞争发挥作用,这种调节过程一般发源于消费终端,通过产业链向上层作用,并最终作用于原材料生产者。即消费者通过“货币选票”进行统治。“货币选票”的数量和方向取决于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程度及其消费利益和意愿。而生产者为获得最大利润,必须依据“货币选票”的结果来安排生产。这样,生产者是根据消费者的意志来组织生产,提供产品的。
以最近两年的钢铁价格走势为例:两年来作为主要钢材需求行业的房地产市场和汽车市场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导致钢材价格节节攀升,但是近三个月来汽车市场增速明显放缓,同时由于国十条的出台,房地产市场也停止了疯狂的扩张势头,销量下降,呈现相对疲软态势,钢材需求的下降使得钢材价格下降,进而使得铁矿石的进口价已有所下调。并且对于其他以钢材为主要原料的企业也产生了影响,例如机械制造业,成本也得以下降。而对于钢材贸易企业或二手钢材市场,则受到牵连而销量下滑,利润下降。
正因为“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是从消费市场发端的,所以研究这种调节作用应该从消费市场开始。除了上述提到的前提条件外,市场调节作用的强弱还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商品支出占消费者总支出的比重、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以及商品淘汰率的高低程度等等。
与计划经济相比,自由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市场的自发作用,不断调整生产来达到经济运行效率的最优化状态。虽然会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和地域物流成本,但是这种调节所达到的节点通常是能准确地满足社会需要的,不致缺少,又不会浪费;同时又能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益最大化——即达到“个人最大化”和“社会最大化”的统一。正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论述“富有地主尽管生性自私和贪婪……他们却同穷人分享他们所获得的全部改进的产品。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差不多同假设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时所能有的分配一样;这样,没有打算去作,没有真正去作,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资料。”
我国在“大跃进”时期的“全民炼钢”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无谓地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了农林业等其他行业的正常发展。
但是历史的经验证明,自由市场经济也并不是万能的。现代的复杂投资方法,以资本作为商品投进市场,从价格差中渔利,为此不惜扰乱正常的市场调节体系,使得“看不见的手”也有失效的时候,比如2008年的经济危机。亚当·斯密所假定的是,人都是设法为己谋利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他的本意是通过提倡自由竞争来打断贵族阶层对产业的垄断,使得人人平等参与竞争。但是现代社会金融系统越来越复杂,并为少数人所掌控,形成“金融贵族”,他们利用人们逐利又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吹起泡沫,最终破坏了市场。
所以“看不见的手”也应该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经济平稳得运行。当前中国的运行模式,也正是遵照这一模式,以市场经济为主,辅之以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所以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中所受影响相对较小,成果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