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钟麟:人生经历、投资理念、坐庄实例
1. 很好的小说题材
钟麟出生在衡阳市的一个公安世家。这让他在少年时代,比同龄孩子能更多地接触到一些那个年代“革命性”的文学书。而他对股票由来已久的喜爱也是源自小时候读的一本名叫《金陵春梦》的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描写的郑三发子(传说原型为蒋介石)童年的苦难和在上海滩股票交易所“抢帽子”赚钱的场景,并萌发了有朝一日自己也要玩股票这个东西,进一步名震上海滩的想法。
无数成功人士的例子都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所谓的“杂书”和“闲书”对人才的培养有着难以想象的作用。当你在年轻的时候就从这些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就能比常人更早一步确立人生方向。很多取得重大成就的人,他们的人生选择都是来自于这些人们关注不到的地方。
大学毕业后,钟麟被分配到湖南衡阳自来水公司保卫科。尽管钟麟毫不避讳自己在大学分配时进了保卫科是贪图清闲,但他仍然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有思想的人。钟麟说自己所谓的思想简直就成了当时痛苦的根源,他经常跑到南岳衡山,也正是在那里认识了他在证券市场上的老师。
人生中有时不去冒险比冒险更危险。
如果不是遇到了林乐耕,他很可能只是一个业余股民。1991年,25岁的钟麟已经有了“铁饭碗”。那年的农历八月十九,正好是南岳菩萨的生日,钟麟去衡山上玩,在藏经殿附近的梳妆台边上偶遇了两位来自上海的老人,一位是上海著名的气功大师,另一位则是新中国“坐庄第一人”林乐耕。当时,他们谈了很多,也很投机。后来,老师给他留下了在上海的地址,让钟麟以后到上海来找他。
上世纪80年代末,当股票市场刚刚兴起时,人们何曾知道有“庄”?正是这位16岁就在旧上海滩交易所展露才华、在证券界浸染了半个多世纪的林乐耕,让人们第一次认识了什么是“庄”。
历史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50万股股票,当时不知股票是何物的人们无人问津。为此,深圳政府发号召,党员干部“奉旨发财”,踊跃买股票,深发展的股价从20元很快涨到80元。
这天,交易所里来了一位穿戴很平常的瘦瘦的老汉。只见他走到交易柜台前,递上了一张买单。小姐一看,吃惊地望着他:“你疯了?现在深发展股价是每股80块,你填120元,有没有搞错啊?”
“没填错,是120元,买两万股。”老人回答。
“现价是80元,你完全可以填85元,甚至花90元完全能买到,何必非要花冤枉钱120元高价买,那不是犯傻吗?”柜台小姐善意规劝。
“是我买,还是你买?”老人听了,脸露嗔色,“我的钱,我做主,下单吧。”
这一夜,老人从深圳消失了,但一个轰动性的传闻却随即传遍家家户户:“听说一个大户120块买了两万股深发展,不知有啥名堂?”
第二天,深发展股价开始暴涨。
1990年刚开春,也就在深发展股票拆细前,当它的股价涨至180元时,没想到,那位老人又出现了。
他照样不声不响地递上一个单子:“卖两万股,158元。”
“有没搞错?现价可是180元啊!”见他低挂22元卖出,柜台小姐一头雾水。
“没错,下单吧。”
第二天,随着这位神秘老人的离去和传闻的兴起,深发展股价暴跌。
“其实,这位老人的两次操作,就是深沪股票市场上的第一次‘坐庄’。第一次,当深发展发行时,他早已吃了满肚子‘货’,打好了‘底仓’。当股价到了80元时,他高价大单买入两万股,突然‘放量’,使股票强劲飙升;当股价攀上180元高点后,他开始慢慢撤退。最后,突然有一天他全部清仓离场,满载而归。这就是庄的行为。”钟麟在记者采访时,回忆往事,诠释着师父的那段轶事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