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进行流通体制改革,勇闯物价改革关取得成功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仍实行计划经济,各省市商品基本上按照常住人口数量、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由国家实行计划分配,商品经常短缺。深圳建立特区后,人口急剧增长,头一两年全市人口从30万增加到五六十万,商品供应立即成为市民生活、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如何突破商品计划、购销渠道和价格限制?当时分管财贸工作的周溪舞,率领有关部门充分运用国家给特区的特殊政策,敢闯敢试,多方筹措,冲破商业领域中计划经济的限制。例如,利用特区留成外汇到广交会采购出口商品;通过和有关省市联合创办公司,组织内地货源到深圳;批准一些深圳外资企业的产品部分在特区内销售(当时规定某些企业的产品都要外销出口);利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主要是香港市场)的价格差,进口紧缺商品。后来,深圳市场商品供应的情况逐渐好起来。
中共广东省委在经济特区设立15周年时拍了名为“中国特区”的长篇纪录片,片中采访周溪舞介绍深圳当时解决商品短缺的情况时有一段旁白:“当时的特区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此举动实际上已经打破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实行的三级采购、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这一突破势必引起市场领域中的连锁反应……深圳的商品丰富了,但市场的价格再也无法用行政命令来协调统一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深圳特区开始提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改革商业、物资体制和物价管理,这个日子比1988年全国范围的价格闯关整整提前了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