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成立于1923年,其创始人为约瑟夫•贝尔、罗伯特•斯登以及哈罗德•梅杰三人,公司总部位于纽约华尔街,曾是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以及全球500强企业之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过一段繁荣时期,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多个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面对如此良机,成立不久的贝尔斯登抓住市场机会,开展经纪人业务,并成立政府机构债券部门,专门从事买卖政府机构债券的生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刚尝到甜头的贝尔斯登公司便迎来了大萧条的严重打击。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彻底崩盘,有近1290万股股票在同一天中抛售,史称“黑色星期四”。四天过后,股市风暴卷土重来,华尔街再次遭受重创。自那时起,由股市引发的恐慌在美国境内开始蔓延开来,痛苦而漫长的萧条期开始了。在大萧条时期,虽然贝尔斯登也如其他金融机构那样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它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据说,当时贝尔斯登公司不仅没有解雇一名员工,还照旧发着薪水和奖金,而这又使得它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一下子成为美国金融界的焦点。
进入3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逐渐从大萧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为了整顿混乱的金融市场以及银行的过度投机行为,1933年,罗斯福总统推出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主要对银行的经营业务做了限制,将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开来,以削弱银行对市场控制力。与此同时,罗斯福总统积极推行新政,以促进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发行政府债券。
当其他银行还在为选择传统银行业务还是投资银行业务的问题而绞尽脑汁的时候,贝尔斯登宣布自己是一家投资银行,并迅速进入债券市场,抢占先机。从那时起,贝尔斯登迅速扩大自身规模,从美国本土到欧洲和远东,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贝尔斯登已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员工总人数达14500人,业务涵盖证券研究、衍生工具投资、私人客户服务、企业融资和并购、资产管理和保管服务、外汇及期货销售和交易、机构股票和固定收益产品的销售和交易等多个领域,并为全球范围内的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服务。此外,公司还为对冲基金、经纪人和投资咨询者提供融资、证券借贷、结算服务以及技术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贝尔斯登公司一度成为美国放款抵押证券市场上的领头羊,并于2003年实现税后利润超过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成为盈利能力最强的投资银行。
2007年2月13日,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并逐步升级,房地产泡沫破灭。由于贝尔斯登持有大量有毒资产包括债务抵押债券,致使投资者对其信心下降,并出现严重的现金流动性问题。债务抵押债券是一种可获得固定收益的金融衍生品,其现金流量的可预测性较高,它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及增加投资收益,更强化了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效率,并移转了不确定风险。但是,债务抵押债券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自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华尔街许多金融机构都在这些金融衍生品上面栽了跟头。
2007年6月14日,贝尔斯登发布季报,称受抵押贷款市场疲软影响,公司季度盈利比上年同期下跌10%。8月1日,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金倒闭,投资人损失额达15亿美元。四天后,贝尔斯登联合首席执行官沃伦•斯佩克特宣布辞职。9月20日,贝尔斯登宣布季度盈利大跌68%,且公司自5月底到8月底期间,账面资产缩水达420亿美元。12月20日,贝尔斯登宣布19亿资产减记。
进入2008年后,贝尔斯登的经营状况更加恶化了。2008年3月13日,贝尔斯登因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向美联储递交破产申请保护。经过多方协商,3月16日,摩根大通对外宣布,将以换股方式对贝尔斯登进行收购,总价约2.36亿美元(即每股2美元),此外,美联储将向摩根大通银行注资280亿美元,以帮助其解决贝尔斯登的流动性问题。
这个报价无疑是对贝尔斯登的一种羞辱,要知道贝尔斯登的股价在2007年时曾达到170美元,即使受到如此重挫也收于30美元,甚至有人声称贝尔斯登纽约总部的大厦价值只有12亿美元。由于此超低报价遭到了贝尔斯登股东的强烈抵制,在24日达成的新协议中,摩根大通同意提高换股比例,相当于把收购报价由每股2美元提高到10美元,成交金额为11.9亿美元。同时,摩根大通还将购入9500万股贝尔斯登增发股,此举将使摩根大通在贝尔斯登的持股比例提高到39.5%。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联储愿意为摩根大通银行的收购计划埋单,而不是直接注资贝尔斯登以帮助其脱离困境?难道真的是因为贝尔斯登不具备商业银行资格,所以无法直接从美联储手中获取资金?这件事情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幕?也许这些问题的答案要与十年前的一桩倒闭案有着莫大的关系。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成立于1994年2月,总部设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小镇格森威治,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该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与贝尔斯登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基金交易的结算业务都是由贝尔斯登进行的。然而,就在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贝尔斯登却在其背后捅了一刀。
1998年,受俄罗斯经济恶化的影响,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债券市场亏损严重。9月10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资产净值跌破20亿美元大关,而这一低值彻底打破了合伙人的心理防线。当天晚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掌门人约翰•麦利威瑟接到了来自贝尔斯登的执行副总裁沃伦•斯派克特的电话。斯派克特在电话中表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贝尔斯登手上的资产价值已经缩水至5亿美元,所以公司决定于14日派遣一个调查小组进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对该基金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核查,并且威胁道,如果麦利威瑟不答应他的要求,贝尔斯登将停止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清算服务。
1998年9月14日,当贝尔斯登的调查小组来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总部时,受到了高管们的热情招待。随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主动向调查小组出示了资产负债表,并介绍了每一笔交易的详细情况。此时,对深陷困境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而言,他们并不敢得罪贝尔斯登。调查过后,贝尔斯登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下达了最后通牒,该公司在贝尔斯登的担保资产不得小于5亿美元,否则后果自负。
麦利威瑟等人对贝尔斯登的做法非常愤怒,但又非常无奈。
在美联储的号召下,9月22日,摩根银行、高盛、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大通曼哈顿银行、美林证券、摩根士丹利以及所罗门美邦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的首脑们齐聚纽约联邦储备银行10楼会议室,他们在美联储官员彼得•费舍尔的带领下,共同商讨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拯救计划。虽然这些金融巨头自身也深陷债券市场的困境,但相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来说,它们还算是好过的。
在会议上,多位银行家都针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大多数方案只能照顾到小部分人的利益,根本无法达成共识,其中甚至有一些银行家提出,愿意以低价收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似乎有点落井下石的意味。就在华尔街银行家为拯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献计献策”的时候,他们中间却传出了一个不同的声音,那就是贝尔斯登董事长凯恩非常清楚地表示,贝尔斯登绝对不会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提供哪怕一分钱。
凯恩冷酷无情、隔岸观火的态度彻底激怒了美联储官员和华尔街金融巨头们。要知道,华尔街多家金融机构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有着生意上的往来,如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完蛋,那么它们会遭受厄运,进而使得整个华尔街、整个美国经济更加恶化,而这又是美联储不愿意看到的。贝尔斯登一直负责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有交易的清算工作,它对这家对冲基金的实际情况比任何人都更加了解。因此,如果贝尔斯登不参与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救助行动,那么很难说服其他机构伸出援手。
最后,经过多次协商,华尔街14家银行联合组成财团,共同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注资,金额约为36.65亿美元,而在这14家公司中并没有贝尔斯登的身影。从此以后,贝尔斯登便失去了华尔街同行和美国官方的信任,这为其日后的厄运埋下了苦果。因此,当后来贝尔斯登陷入危机时,美联储宁可出资帮助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并为其摆平困难,也不愿意出手直接相助贝尔斯登。
在华尔街上,没有朋友,只有利益,而贝尔斯登在危机关头,不帮助“他人”也就罢了,反而损害了众人的利益,它触犯了华尔街的潜规则,结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