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调整其实就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目的就是要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至少是不能大起大落,否则会影响国家金融安全。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把众多复杂的因素考虑其中。
1.社会平均利润率
在金融学上,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银行在调整利率时,必然会关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既不会因为少数企业的利润率偏低就降低利率,也不会因为少数企业的利润率偏高而提高利率。
总的来说,社会平均利润率越高,利率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否则就无法正确反映利率的杠杆作用;社会平均利润率越低,利率水平也要相应降低,否则大多数企业会承受不了这样的高利率水平。利率水平最高不可能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但最低也不能低于零。
2.资金供应状况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与普通商品一样,它的价格调整必定会受到货币供求状况影响。市场经济越成熟,资金供应状况对利率调整的影响作用就越大,利率调整对资金供应状况的调节作用也就越大。
总的来看,当资金供应不足时,利率水平会上升;当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水平会下降。一方面,资金供应状况会促使银行调整利率;另一方面,利率水平的调整也会改善资金供应状况,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国家经济政策
利率水平是国家经济政策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国家经济政策尤其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银行利率政策的方向是相一致的、效应也是一致的。毫无疑问,国家在某个时期内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速度、方向,都会客观决定资金需求状况、资金流向。
4.银行成本
利率包括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两类。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差额大小,直接决定了银行盈利水平高低。所以在调整利率水平时,必然会考虑银行成本高低,看银行是否承受得了。银行支付的存款利息必然要从贷款利息中抽取,除此之外,其他业务的费用和银行的盈利都要从贷款利息里抽出部分,否则银行就无法正常运作。所以,银行贷款利率必然会高于存款利率,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合理的利差。
5.物价水平
一般,贷款利率要高于存款利率,否则国家就无法回笼社会资金。但是,利率更应该高于通货膨胀。倘若贷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了,那么银行就要遭受本金损失,贷出去的款越多亏损越大,正常业务难以为继。相反,贷款企业却可以因此减轻债务负担,并且从贷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差中获得额外收益,诱导企业千方百计扩大贷款数额,从而加剧资金供应紧张局面。
6.国际利率水平
银行利率调整还必须考虑国际利率水平高低。如果国内的银行利率高于国际水平,国外资本就会大量涌入,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增强,银行利率下降;相反,如果国内银行利率低于国际水平,资本就会流至国外,减少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促使银行利率上升。
总之,利率调整应尊重价值规律,要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主要在调节社会资金总供求关系、调节货币供应量等重要方面考虑,最终达到稳定金融市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