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快乐至死

2019-12-1711:53:28经济学:快乐至死已关闭评论

记得儿女小时候,我曾给他们买过一本《懒人找痛快》。说的是一个人无衣食之忧,也无所事事,却觉得活得不痛快、 不快乐。 于是他决定出去找 “痛快”。有一天,他看见几个耕地的农夫,一边喝水,一边说“真痛快” 。 他忙问农夫“痛快”在哪里。 这些人要他先跟他们一块儿干活儿,再去找“痛快”。不一会儿,他就大汗淋漓,拿起水喝了,不由自主地说“真痛快” 。 这时他悟到,原来“痛快”就在辛勤的劳动之中。

当初给孩子买这本书,有鼓励他们勤奋的意思。 现在想来,这个故事其实回答了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一如何实现幸福或快乐的最大化。 我把幸福或快乐最大化作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把资源配置最优化或收益最大化作为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不一样的。 把经济学作为最优化或最大化的科学,容易让人理解为经济学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技术分析工具,这是对经济学的误解。 从本质上说,经济学不是由一堆数学分析组成的实用技术,而是一种世界观。 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社会如何实现共同幸福,个人如何度过快乐的一生一一就像那个懒人一样,如何找到“痛快"。

经济学当然离不开资源配置问题,不能优化利用和配置资源,没有物质基础,一个社会谈不上幸福,个人也谈不上快乐。 贫穷绝对不会有幸福或快乐。 人生快乐的基础是财富,财富要用劳动一一脑力或体力劳动-去创造,所以,劳动成为快乐的基础。无论对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人,劳动都是快乐的源泉。

故事中所讲的懒人,无衣食之忧,财富是有的,为什么仍然找不到“痛快” 呢?这就因为,说劳动是快乐的源泉,绝不仅仅在于劳动创造财富,还在于劳动本身就是快乐。 《圣经》中把劳动作为对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原罪”的惩罚。 这仅仅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求生之艰难。 以后的新教和由基督教演变而来的摩门教等宗教,都把勤奋劳动作为人的一种优秀品质,再富的人也要劳动才符合教义。 人生的快乐不仅在于享受财富,还在于创造财富,懒人有可享受的财富,但没有创造财富,他也找不到“痛快”。

为什么现实中许多人勤奋劳动,也创造了财富,仍然得不到快乐呢?如果一个人从事自己不喜爱的工作,把劳动作为一种负担,创造的财富再多也不会有快乐。快乐来自自己有兴趣的工作,这里又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选择工作中要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工作,这实际是经济学所说的选择问题。 其实兴趣也往往是一个人能力和特长之所在,选择工作的首要目标不应该是收入,而是自己的能力与兴趣。 所以,工作不能从一而终,应该在不断的流动中实现自己的兴趣与潜能。 市场经济符合人性正在于为人提供了一个自由流动的社会。

资源流动是市场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必由之路,人的劳动是资源,最优化就是与兴趣一致,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兴趣是培养的,只有了解了一种工作,你才会有兴趣,爱上它。 我在中学时的兴趣是数学、文学和历史,当时根本不懂经济学,也谈不上兴趣,考大学时录取在了经济系,当时转系不可能,只好硬着头皮学下去。 在学的过程中兴趣就越来越大,也从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找到了“痛快”。兴趣与爱情一样,有些是一见钟情的,有些是要在实践过程中培养的。 先工作而后培养兴趣,就是先结婚后恋爱吧!还有一些人劳动勤奋,也积累了财富,但并不感到快乐。 听一些老板朋友经常抱怨累,没有快乐。 我想其原因是劳动过多了。

经济学中所讲的最大化并不是越多越好,没有止境的,而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即有限的。人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是人最大化的限制条件。 经济中资源过度利用并不能带来社会幸福-一面对污染的环境,再多的 GDP也带不来幸福;人过多地劳动,透支脑力和体力,也不会有快乐。 懒人干了一会儿活儿找到了“痛快”,如果逼着他无休止地干下去,“痛快” 就变成“痛苦”了。一个社会不能目标太高,只追求GDP高增长而忽视了其他;一个人也不能只想多赚钱而“忘我”干活儿。 一些成功的老板预支了生命,用青春去换财富,何乐之有?经济学的中心思想是讲均衡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就是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均衡。 把体力和脑力的支出作为成本,收入作为收益,在这两者之间实现一种平衡时,劳动才是快乐的源泉。

《一千零一夜》中每篇故事的结尾几乎都是“他们快乐地生活,直至永远”,看来快乐终生是人永恒不变的理想和追求。 经济学要告诉我们的,正是如何通过劳动来实现快乐至死。 如果那个懒人当初学了经济学,他找到的就不是一时的“痛快”而是终生“快乐” 了。 经济学可以称为快乐至死的“葵花宝典”。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