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可怕的理性人

2019-12-1711:54:19经济学:可怕的理性人已关闭评论

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人的知识和能力有限,由于信息不充分,理性地行事更为困难。 但是,如果这一切限制条件不存在,人就应该像经济学所分析的那样,理性地生活吗?

按经济学家的看法,婚姻是一种经济行为,有成本(恋爱、结婚的金钱与时间支出,婚后个人自由的限制及责任等),有责任(通过婚姻获得财产与责任等),也有收益(通过婚姻获得财产与地位,家庭生活乐趣,两个人共同生活为一个生活更为节约资源等)。如果理性地按成本-收益分析去结婚,并不一定幸福。那些为使婚姻的收益最大化或为钱、为权而结婚者,那些为使婚姻的成本最小化而闪电般结婚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都是理性的,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幸福呢?婚姻的幸福在于双方感情的融合与升华,而感情无法用金钱衡量,也不适用于成本-收益分析。 “糊里糊涂的爱” 也许不是理性的,但往往却是幸福的。

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人们购买并消费物品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用。一种物品的效用决定了消费者为之愿意支付的价格。人在购物时应该先评估一下物品的效用,然后才看看价格,只有在效用大于价格时,才做出购买决策。但现实中连经济学家本人也不按这种理论购物。 对许多人来说,购物并没有这种效用-价格比较过程,但还是觉得“值”才买的。 这就算大体上理性了。

不过也有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中的女性,购物往往是“冲动”性的,或为广告所煽动,或为朋友所说动,或者纯粹对某种东西“一见钟情”,什么也不想,掏钱就买。 说起来,这种购物行为的确不理性,也会遭到习惯于理性的长辈的指责。 但这种购买对年轻女性来说或者是一种享受,或者是一种发泄,购买行为本身的欢乐要大于物品的效用。 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有什么不对的?而且,如果缺少了这种非理性的“冲动性购买",那些千奇百怪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东西卖给谁?所有的人都太理性了,经济恐怕就要衰退。

当然,最不理性的行为还是赌博式的冒险与投机了。 如果每个人都像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风险回避者,这世界没有威尼斯商人从事地中海贸易,没有哥伦布去寻找新大陆,没有第一批企业家走与常人不同的路,没有索罗斯在股市兴风作浪,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中国人在传统上相当符合经济学家说的风险回避者,但这不正是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原因之一吗?推动历史进步的正是少数不符合理性原则的风险偏爱者。

人不能太理性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在于理性,是理性使人不同于动物。 但人又不能太理性了,太理性就没有人味了。人要有感情、有血性、有冲动。这些不是理性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而是本能性的反应,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都进行冷静的成本-收益分析,不是让感情,而是让利益最大化原则主宰自己,做什么事都深思熟虑,反复比较成本与收益,这还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吗?这样理性地生活一辈子,恐怕在临终时也会悔恨。

这里应该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说人不需要理性,而是说不能用理性去代替一切、消灭一切。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综合体。 在大多数场合,人应该是理性的,以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出理性决策。 这种理性是从后天的学习中和人生经历中获得的。

学习经济学正是为了提高这种理性分析和决策的能力。理性分析决策能力不仅对需要理性的行为是重要的,对于许多非理性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婚姻以感情为基础,感情很难用理性来分析,但婚姻要稳定、幸福,还是需要理性的,家庭理财的基本原理就是成本-收益分析。

没有这种理性决策,感情也很难维系。 年轻人难免有冲动性购买,但主要的消费决策,如买房子、汽车,还要有成本-收益分析。

经济活动或股市上的冒险,胆识相当重要。 “胆” 来自冲动,“识”却来自理性分析。有“胆”而没有“识”,那只是蛮干,最后一事无成。 当然,人们许多非理性行为中的理性成分,不一定来自经济学的学习,更多是来自经验。 经济学理论是对许多人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这正是学习经济学的意义。

学经济学有教条式地学和灵活地学两种方法。 如果教条式地学,总想按经济学原理行事,放弃了自己的情感与血性,其结果使自己变成一个可怕的理性人。 这样学还不如不学。 如果灵活地学,不把经济学原理作为教条,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经济学就有益于人的理性与非理性行为。纯理性地生活的人是痛苦的,那些精明地计算自己一言一行的成本-收益的人,活得太累了。一个既有理性,又有血性、感情的人才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该放纵时就放纵,该理性时就理性,人才活得有滋味,也才有益于社会。 学经济学应该让人能找到这两者适当的结合。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