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人都预期下雨,天不一定会下雨,但如果人人都预期要发生衰退,经济真的就可能出现衰退。 自然界与经济生活不同。 下雨不下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衰退不衰退却会以大部分人(不是个别人)的预期为转移。
在经济社会中使假梦成真的关键因素是人们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期。 人们的许多经济决策要在以后某一段时间才有结果,而未来是不确定的。 因此,人们在作决策时一定对未来有某种预期,并根据这种预期作决策。 例如,你在决定买不买房子之前,一定要预期一下未来的房价,并根据你对房价走势的预期来作买房决策。预期影响人们的经济决策,从而就会影响未来的经济走势。
假设一个经济在正常运行,但出现了发生某种问题的迹象,或者有某种未来悲观的流言,一些人就会预期未来经济要发生衰退,这种或真或假的预期或流言会逐渐扩大影响。这时未来经济衰退的预期就成为人们做未来经济决策的依据。 于是,个人为应付未来的衰退及所引起的失业或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支出、增加储蓄。 企业为应付未来的衰退而不再扩大投资,甚至不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以减少生产能力。当人人都预期未来会发生衰退,并按这种预期作决策和行事时,总需求减少,衰退真的就发生了。凯恩斯正是用这种资本家心理上的悲观预期,以及这种悲观预期引起的投资减少来解释经济衰退的。
也许有人会觉得,预期的作用会有这么大吗?你只要看看我国当前的股市就明白这一点了。一般而言,股市的变动反映了经济的变动。 经济繁荣,股市“牛”市;经济衰退,股市“熊”市。无非是股市变动在先,而经济变动在后。 我国这些年经济增长强劲,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率,但股市却一“熊”到底,甚至有跌至1000点心理防线以下的危险。 尽管政府打了好几支强心剂,但并不见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股民对股市失去了信心,预期悲观。
当初许多企业(尤其是国企)上市是为了圈钱。原本经营不好,甚至要破产的企业,经过包装上市之后,骗走了股民的钱。 可惜这些企业机制并没有变,把圈到的钱花光之后,仍走上破产的绝路。股民深受其害,把上市企业看作骗子,甚至预期股市要崩盘。 在这种预期之下,无论经济多么强劲,人们仍不入市,甚至有机会就赶快胜利大逃亡。股市能"牛”起来吗?对股市的悲观预期引起了股市“熊”市,这在各国都一样。 中国的特色在于这种预期的形成在于地方政府帮助企业“包装上市”.狂叫“狼来了”的孩子是要受到惩罚的。 中国股市“熊”市正是对当初“包装上市”的报复,因为这种造假对股民预期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预期是一种心理现象,不好解释。 经济学家早就认识到预期的重要性,但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预期是如何形成的。 或者认为预期是无理性的,难以捉摸的;或者认为预期仅仅是一种经验的推导。凯恩斯重视预期的作用,但他没有说明预期形成的机制,因此,他对经济衰退的解释受到后人的批评。
什么因素对预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费尔普斯和弗里德曼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的概念。 他们认为过去的经验是影响人们未来预期的最重要因素,但并不是简单地把过去的经验推导到未来,而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修改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 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一些现象,但还不能令人满意。 卢卡斯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认为理性人可以根据所获的全部信息做与未来出现的结果一致的预期。 人在进行预期时能否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理性预期概念的提出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场革命,此后预期被引入宏观经济之中,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
在这些结论中最重要的就是政策无效论。 这就是说,如果按常规采取政策(例如,经济衰退时降息刺激,经济过热时加息抑制),人们可以预期到,从而采取对策,使政策无效。 如果政策是随机的,使人们无法预期,可以靠蒙蔽人们而暂时起到作用,但人们不可能长期受骗,随机政策用多了,不仅对经济不利,反而会加剧经济不稳定。 因此,政府不应该用政策调节经济,只要把真实信息告诉人民,让他们做正确预期,市场机制本身完全可以实现经济稳定。
我们这里不准备讨论这种结论对还是不对,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何引导人们作正确的预期。不要由于错误的预期引起对经济的不利冲击,诸如引起经济衰退或股市“熊"市之类的假梦成真。这里,卢卡斯的理论就有意义了:把真实信息告诉人民。 过去我们的习惯是不报忧,强调正面引导。 说起来这是好意,给人们好的信息,让他们做前途光明的乐观预期,经济岂不就始终乐观了吗?可惜结果往往与此相反。
一味讲好,讲多了人们会不信的。现实与公开的信息严重背离,这信息就没人信了。人们从公开媒体得不到正确信息,“小道消息”就大行其道。 “小道消息”其实也是错误不少,但人们宁愿信它,据此又会做错误预期。不说实话,最后受害的还是说谎者自己。 当年包装上市就是谎言太多了,如今再说这些企业有多大成绩也没人信了。人们对股市作了悲观预期,导致股市长期低迷,谁也无可奈何。
当然,在传媒发达的今天,杂乱的信息也的确太多了。真的假的,百姓难以辨别,要使人民做较接近实际的预期还需要引导,这种引导不是强迫别人接受,而是要让人们自愿接受。 这就要让各种意见都说出来,供人们自己选择、判断。一边倒,遇有不同意见就封杀、批驳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最近媒体上关于房地产价格上升过快,房地产泡沫的说法不少,且为主流声音,我以为,都是结论性东西多,实证的资料少。而且,往往只选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资料。 当年讲上海房价高,就说两三万一平方米,难道当时上海的房价都这么高吗?以繁华路段的房价来代表一般房价,恐怕难以说明问题。 由此能不能得出房地产泡沫也值得深思。如果一味鼓吹房地产泡沫,使大家形成房地产市场要崩溃的预期,从而人们不买房,这房地产就真成泡沫了。但这对房地产、对整个经济有什么好处呢?
预期在现代经济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如何用真实的信息引导人们做出理性的正确预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