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量化宽松政策共经历了四轮:
首先,QE1。
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首次公布将购买机构债和MBS,这标志着首轮量化宽松政策开始。到2010年4月28日,美联储宣布首轮量化宽松政策正式结束。首轮量化宽松政策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购买政府支持企业(简称GSE)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innie Mae)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2009年3月18日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009年的采购额最高增至1.25万亿美元,机构债的采购额最高增至2000亿美元。此外,为促进私有信贷市场状况的改善,美联储又在之后的六个月里再次购买3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证券。美联储在首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资产。
总的来说,QE1最大的作用就是购买国家担保的问题金融资产,从而重建金融机构信用,向信贷市场注入流动性,用意在于稳定信贷市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美联储的目的仅仅在于“稳定”市场,而不是“刺激 ”经济,这与中国央行的量化宽松大相径庭。
其次,QE2。
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宣布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计划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QE2宽松计划于2011年6月结束,与首轮不同的是其购买的仅仅是美国国债,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解决美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同时,美联储再通过向其他国家“出售”国债,套现还原成美元现金,增加了储备的规模,为解决未来的财政危机准备了弹药。
第三,QE3。
2012年9月14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后宣布,0~0.25%超低利率的维持期限将延长到2015年中,将从15日开始推出进一步量化宽松政策(QE3),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现有扭曲操作(OT)等维持不变。其具体内容是,在2012年6月底以前买入4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剩余到期时间在6年到30年之间;同时出售等量的美国国债,其剩余到期时间为3年或以下,随后这项计划被延长到年底。
最后,QE4。
2012年12月13日凌晨,美联储宣布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加上QE3每月400亿美元的宽松额度,美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达到850亿美元。除了量化宽松的猛药之外,美联储保持了零利率的政策,把利率保持在0到0.25%的极低水平。
尽管量化宽松为经济带来了好处,但是许多共和党员忧心,美联储长期量化宽松政策恐怕会导致资产泡沫,使通货膨胀升温。那么,在适当的时候是否需要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也是奥巴马选择耶伦的考虑之一,正如有经济学家说,“美联储仍会延续稳定的货币政策,避免过高通胀,伯南克‘人走茶不凉’,而耶伦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收回已经向市场放出的过多的流动性。”
2014年2月11日,耶伦在美国国会出席听证会,这也是耶伦上任后的“首秀”。耶伦在证词中说:“我将延续前任伯南克的政策,继续审慎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同时对美国经济和就业前景表示谨慎乐观。”关于这段话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解答,其中“环球透视”经济学家保罗·埃德尔斯坦则认为耶伦传达了两个信息,即量化宽松政策继续退出,但是加息还为时尚早。
之后,耶伦在国会众议院金融委员会举行的半年度货币政策听证会上,又重申上述观点,这表示资产购买计划即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没有“预设轨道”,取决于未来经济发展,但她同时也表示,只有在美国经济前景“显著恶化”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停止削减量化宽松政策的步伐。
一直到2014年10月30日,美联储才正式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至此,史上最大规模的货币试验行宣告结束。为此,美联储发表了一整篇声明内容如下: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自9月会议以来获得的信息显示,经济活动正温和扩张。就业市场状况进一步有所改善,就业增长稳健且失业率下滑。总的来说,一系列就业市场指标显示就业资源利用不足的情况正在逐步减少。家庭支出正温和成长,企业固定投资增加,而楼市复苏仍缓慢。通胀继续处于委员会的较长期目标水准之下。基于市场的通胀补偿指标有所下滑,调查显示较长期通胀预期仍稳定。
委员会将依照法定的目标,寻求促进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委员会预计在合适的宽松政策下,经济活动将温和扩张,就业市场指标和通胀将向委员会认为符合其双目标的水准靠拢。委员会预计经济和就业市场前景的风险接近平衡。尽管短期内通胀可能受到能源价格等因素的牵制,但委员会认为通胀持续低于2%的可能性自今年年初已经有所降低。
委员会认为自目前的购买资产计划推出以来,就业市场前景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委员会继续认为较广泛经济活动潜在成长力道足以支持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向就业最大化取得进展。因此,委员会决定在本月结束购买资产计划。委员会维持把所持机构债和机构MBS回笼本金再投资到机构MBS的现有政策,以及通过标购继续延长所持公债年期。委员会透过持有庞大的较长期证券仓位应会有助于维持宽松的金融市场状况。
为支持向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的目标继续前进,委员会今日确认在购买资产计划结束和经济复苏强化后的一段长时间内保持高度宽松货币政策立场仍是合适的。在决定维持目前联邦基金利率0~0.25%目标区间多久时,委员会将评估向就业最大化以及2%通胀目标的已实现和预期的进展。评估将考量广泛的信息,包括就业市场状况数据、通胀压力指标和通胀预期,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读数。委员会继续预计,基于对上述因素的评估,在本月购买资产结束后的一段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目前0~0.25%目标区间将可能是合适的,尤其是如果预估通胀继续低于委员会2%的较长期目标,且通胀预期仍牢牢受控。不过,如果未来信息显示向委员会就业和通胀目标所取得的进展要比目前预期更快,那么可能要比目前预期更早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相反,如果进展较预期缓慢,则可能比目前预期推迟上调利率目标区间。
在委员会决定开始撤走宽松政策时,将采取符合就业最大化和通胀2%较长期目标的均衡措施。委员会目前预期,即便在就业和通胀接近符合目标的水准,经济状况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需要美联储维持目标联邦基金利率低于委员会认为的较长期正常水准。
投票赞成美联储货币政策决议的FOMC委员包括:美联储主席耶伦、副主席杜德利、理事布雷纳德、理事费舍尔、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费希尔、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梅斯特、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普洛瑟、理事鲍威尔、理事塔鲁洛。明尼亚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柯薛拉柯塔投了反对票,他相信鉴于通胀前景持续迟滞以及近期基于市场的较长期通胀预期指标下滑,委员会应承诺维持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至少一两年后,通胀前景才能回到2%,且应继续目前水准的资产购买计划。
量化宽松退出已确定无疑,至于围绕它的褒贬评论则也可以告一段落,这段自伯南克与耶伦开始的政策,最终又由耶伦亲手结束。只不过,此时的耶伦已经不再是那个替人宣读决定的“二把手”,而是完全掌握决定权的“大B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