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很多美国人都会骄傲地将其称为“咆哮的20年代”,这是美国历史上极度繁荣的一段时期。当时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占绝对统治地位,因为大多数欧洲国家还没有从“一战”中恢复过来。
这个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等领域,均出现了令美国人“心旷神怡”的景象。比如,当时涌现出了许多新发明,人们开始围坐在无线电收音机旁,汽车也变得更加普及。新的耐用消费品大量出现,而与此同时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增长也比较强劲。这为美联储积累经验和建立相关流程体系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美国每年的生产率增幅都能达到4%。随着经济的繁荣,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也发生了改变,尽管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乡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被彻底颠覆,人们将追求财富作为唯一目标,投机不再受到谴责,而成为了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
很多人开始不思进取,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在精神领域则表现为极度的浮躁和粗俗,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更倾向于将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事情往往都是两极化的,繁荣背后必有隐忧。“咆哮时代”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其暗藏的矛盾和危机也是或隐或现。比如,当时的农业长期处于萧条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农场主的收入逐年下降,1919年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到1929年,这个比率仅为8.8%。破产的农场主随处可见,农民的日子更加艰难,其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收入的1/3。
不仅如此,在社会财富再分配方面也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和倾向性。当时,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
公司间的兼并成为常态,社会财富日益向少数人手中聚集。有数据表明,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的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一方面,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仍在温饱线下挣扎。
此外,日渐萧条的经济形势波及了每一个国家。就破坏力而言,国际贸易首当其冲遭遇危机。国际贸易的萎缩,直接后果便是美元的国际地位直线下降。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来自于各国政府的“落井下石”,他们不遗余力地提高关税,减少配额,以压制剩余的需求。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所有这些内外因素,似乎都将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一场大危机即将来袭。
在政治领域,改变也相当明显,1920年,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离任。继威尔逊后的三届共和党总统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后执政。关于这样的政治局面,美国史学家这样评述,他们说:“这三届政府在美国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在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连负责公众利益的影子也说不上了。”
从经济的狂热到隐忧,从政治的清明到败落,一切都预示着美国即将迎来一次深重的变故。是的,只能用变故,因为目前还不能完全预测出其是好是坏,以及好的程度和坏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