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恩斯主义到凯恩斯时代

2020-02-1417:23:04从凯恩斯主义到凯恩斯时代已关闭评论

著名新政史学家威廉·洛克滕堡说:“马里纳·埃克尔斯的话表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影响。有些新政派政府开支论者、特别是劳克林·柯里显然接受过凯恩斯学说,而另一些则无疑间接受到凯恩斯影响。”间接受到影响的人中就包括罗斯福总统。

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于《纽约时报》上发表了《致罗斯福总统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写道:“无论如何,提高物价的正确方法,是提高总购买力以刺激生产,而不是其他办法。答案是:赤字开支。”不仅如此,1934年6月,凯恩斯亲自去美国拜访了罗斯福总统,他怀揣弗兰克富特的介绍信来到总统办公室,他建议实行赤字开支。他说:“与这个办法相比,其他办法都算不了什么。”后来罗斯福回忆说,他同凯恩斯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谈话”。

事实却并非如此,尽管凯恩斯将利害陈述得非常清楚,但是罗斯福却仍旧不相信一个国家竟可以靠多花钱而走向繁荣。不过,罗斯福还是让特格韦尔介绍凯恩斯跟政府中一些关键人物见了面,凯恩斯对他们说:“只有政府每年出现3亿元赤字,经济才能完全恢复。”由于凯恩斯的观点“超前”,以至于他离开很久之后,与之接触的华盛顿要员对他的这个意见还是记忆犹新。

其实,早在大萧条之初,凯恩斯就对美国经济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关心政府做出的每一个拯救行动。1932年,罗斯福和民主党在竞选中反复向选民保证,未来将会确保平衡预算和健全货币政策,凯恩斯一向认为预算平衡无益于经济繁荣,于是他在5月号的《大西洋》杂志上发表了《世界经济展望》一文,告诉美国“这不是贫穷危机,这是富裕危机”。

实际上,罗斯福在行动上已经迈出了一步,他在上任之初宣称:“只有在美国公民出现饥荒或极度需要政府拨款的情况下……才允许政府预算失衡。”这也是他给自己留的一个余地,好让他在刚到任的几个月里施行大规模的公共项目计划有所依据,比如,当时他极力推行的失业紧急救助计划和其他旨在恢复美国经济的计划,都会造成大规模的财政赤字。

只不过,这时的罗斯福在内心仍旧还存在一些疑虑,不相信真实效果是一回事,迫于支持率下降又是另外一回事——为了获得“大笔消费者”和“预算平衡者”的支持,因为二者任何一方均有能力左右政府的决策,所以罗斯福的言论显得左右摇摆不定,有时候支持一方,而有时又会偏向另一方。

这让当时的美联储主席埃克尔斯有些不满,他说:“有时候下午和晚上的矛盾言论听起来不禁让我们怀疑新政是否只是一句口号,或者罗斯福是否真的不懂得什么是新政。”不过抱怨归抱怨,他不可能直接向总统施加压力。于是,他只好凭借自己在美联储的影响力来逐渐影响总统的看法。不过,事情进行得并不顺利,所有的努力皆因罗斯福的妥协而受挫。

埃尔克斯说:“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总统对两种彼此矛盾的理论都喜欢,因为他自己也不能真正地确定到底想要往哪里走。为了进一步对总统施加影响,他聘请了一位年轻的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担任美联储研究主管,他的名字叫劳克林·柯里,他到任后便立即招募和更换了一批美联储研究员。

在他们的共同影响下,凯恩斯主义真正为罗斯福所接受并作为制定政策的指导理论,他的“新政”便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罗斯福智囊团的重要成员特格维尔,甚至将“新政”时期称为“凯恩斯时代”的来临。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