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该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
1.该体系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必然给国际储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国际储备的供应主要取决于该货币发行国(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能满足各国对国际清偿力的需求,各国将因缺乏必要的清偿手段, 引起国际支付困难和世界经济的紧缩。
反之,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这又会引起美元贬值并且影响按官价兑换黄金,对美元信心的丧失,导致该体系的崩溃。 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必将崩溃。 因为美元同时承担了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 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清偿力; 保持美元的币值,维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对美元储备的需要, 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形式提供美元,也就是国际收支持续逆差。 然而国际收支长期逆差,普遍的"美元灾"引发美元危机, 美元就必须贬值而不能按官价兑换黄金。 如果为了保持美元的稳定,美国就应保持国际收支顺差,那么,各国将因缺乏必要的国际清偿手段而降低生产和贸易发展速度。
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世纪70年代初分配了 93.15亿特别提款权(SDRs),但是新增国际清偿力过少,仍然无法解决特里芬难题。
2.僵化的汇兑体系不适应经济格局的变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把维护固定汇率制放在首要地位,成员国在国际收支根本不平衡时可以申请改变汇率。 事实上,各国改变汇率的次数极少, 1948一1969年的21年间,只有一国货币升值,12个国家汇率没有任何变动,27个国家有1次贬值,24个国家各贬值过两次或3次,另有5个国家1962年前贬值超过3次,16个国家贬值过多次。
1950-197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汇率尤为稳定,日元一直没有丝毫变动,英镑在1967年贬值1次,法郎在1958年和1969年各贬值1次,前联邦德国马克在1961年和1969年各升值1次。 由于实行固定汇率制,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这种僵化的汇率调整机制,一方面使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达到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极地实行管制措施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另一方面,按照该体系的准则,在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动超过《协定》所规定的界限时,各国政府有义务对外汇市场予以干预。
赤字国因货币贬值应在外汇市场抛出美元购进本币,往往导致衰退和失业;而盈余国则应在外汇市场抛出本币收购美元,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往往导致通货膨胀。 这种僵化的汇兑体系,逐渐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和抵触。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能力有限。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时筹集了88亿美元,1959年首次增到149亿美元,1965年2月第二次增资到210亿美元。 会员国国际收支逆差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之提供资金融通。 汇率机制的内在矛盾使各国的国际收支困难日益严重,增加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压力,由于资金有限,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要求大大超过了其财力,因而无法满足众多会员国的要求, 常常顾此失彼。
而且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贷款金额与各国的份额相联系,份额与贷款额成正比,发展中国家份额小,因此得到的贷款就少,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国际收支的状况难以得到真正改善。 从贷款安排上看,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产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资产的43%,而获得的信贷只有4%;工业发达国家提供的资产占57%,而获得的资金却高达9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虽然做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仍然不能有效地协调解决各国的国际收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