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世纪时,住友家族因在四国岛上开创并经营一座铜矿而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主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门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间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当时,该家族的掌门人自豪地宣称,住友商社是全球最大的铜出口商。
19世纪中叶,日本市场逐步对西方开放,住友商社也更为广泛地在冶钢及炼钢等领域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住友家族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日本第三大金融财阀。
20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垄断集团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追随者,住友财团也不例外。在此期间,住友财团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显,该财团的大部分产业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传人已经掌握了财团股本总额的90%之多。
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住友期铜事件”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丑闻。其实该事件并不复杂,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住友交易员滨中泰男企图操纵期铜价格,而最终被阻击”这么简单的一句话。
但是,这个事件的背后还是有很多需要我们思考的东西:作为叱咤期铜市场20余载的交易员为什么会犯下如此大的错误,难道他不懂得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方法吗?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金属期货交易所,它的管理体制为什么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它在这件事中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有人评论说,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是“金融大鳄”聚集的“沼泽地”,那么这些“大鳄”们在这个零和博弈的市场上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获取超额利润的呢?期货是一个以小博大的投资方式,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面前,前人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也是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这些经验真的有用吗?
1996年6月14日,住友商社宣布:该公司有色金属交易部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从事的国际期铜交易,造成了至少18亿美元的巨额损失。此举当时被称为“前无古人”的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成为期货市场的典型案例。那么滨中泰男是何许人也?他的操作手法又是怎样的呢?
1970年,滨中泰男加盟住友商社,自此以后他在国际铜市上连续征战了20年。在这20年中,通过其自己的努力逐渐得到圈内人士的认可。
滨中泰男所带领的住友商社有色金属交易部曾控制着全球铜交易量的5%之多。在“控制现货的就是(期货)庄家”的期货市场,这一战绩足以使得他能够在交易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锤子”是从滨中泰男的英译名称yasuohamanaka演绎而来的,因为滨中泰男在英语中的读音与“锤子”十分类似,主要是因为它正反映了滨中泰男在交易中所具有的锤子一般坚硬的性格。这种性格促使其取得重大的成功,但或许也正是这种性格把他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次事件全面爆发于1996年6月,但整个事件却持续了近10年。早在1991年,住友商社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在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铜市场上就有伪造交易记录、操纵市场价格的迹象,但是由于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的特殊性,这些行为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直到1994年和1995年,由于控制了许多交割仓库的库存,导致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铜价从最初的1600美元/吨单边上扬,最高达到3082美元/吨的高位。到1995年下半年,随着铜产量的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卖空者加入抛售者的行列,其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的金融大鳄,使得伦敦铜价从高点一度跌至1995年5月份的2720美元/吨左右。但是,自信的滨中泰男继续投入几十亿多头头寸,利用他驾轻就熟的逼空手法开始操纵铜价,又将铜价在七八月份拉升至3000美元以上。
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0〜11月,有人开始意识到期铜各月合约之间价差的不合理状态,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住友商社在美国国债和铜期货市场的异常交易情况进行调查,在美国的通报与压力下,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开始了调查。
虽然经过滨中泰男的最后挣扎,使得铜价在1996年5月份维持在2700美元以上。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市场有关滨中泰男将被迫辞职的谣言四处流传,被滨中泰男一度逼到悬崖边的金融大鳄们终于发动了强有力的反击,伦敦铜价从5月份2720美元/吨高位一路狂泄至6月份1700美元/吨左右。短短一个多月,跌幅超过1000多美元。事件发生后,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住友商社的亏损额约在19亿美元左右,但是,接踵而来的恐慌性抛盘打击,更使住友商社的多头头寸亏损扩大至40亿美元。
滨中泰男于1998年被东京法院以欺诈罪与伪造罪判处入狱8年,成为历史上受罚最重的个人交易员。整个事件并没有因为滨中泰男的锒铛入狱而终结,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住友商社起诉了瑞银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称它们为该公司前首席铜交易员滨中泰男未经授权的交易提供融资。住友商社当时在诉讼中称,大通曼哈顿银行和瑞银通过安排贷款帮助滨中泰男隐藏亏损,因而他得以操纵市场。最终,2006年,在晚于大通曼哈顿银行赔偿1.25亿美元4年之后,瑞银赔偿8700万美元,与住友达成庭外和解。至此,这场沸沸扬扬持续了10年的丑闻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发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场场闹剧并没有因为该事件的结束而落幕,而是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前无古人”并不代表着“后无来者”,在这之后又出现了“株冶锌事件”“铝价操纵案”以及我国的“刘其兵事件”等影响较大的期货操纵案。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第一,这些案件的发生都与温和的监管方式及松散的规则,以及市场的不透明及监督无力是分不开的;第二,案件中频频出现大金融机构的身影,这些所谓的“金融大鳄”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熟练的操作手法一次又一次地把那些妄图操纵市场的“英雄”们挑下马;第三,所有事件中都有“不守规矩”的所谓“英雄人物”存在,人性贪婪和自负的一面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期货交易以其“以小博大”的特点引来很多投资和投机者,但是,要想在这个市场生存下去却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