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东侧,有一块被称为“一平方英里”的地方。这里楼群密布,街道狭窄,虽不像纽约曼哈顿那样高楼密集,但稳健、厚重的建筑风格和室内豪华、大气的装饰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聚集着数以百计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被看作是华尔街在伦敦的翻版。这就是金融城。
公元前后,罗马人在奥古斯都·屋大维的带领下,逐渐建立起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横跨欧、亚、非的庞大罗马帝国。公元43年,罗马人首次踏上英伦三岛,随后开始在泰晤士河畔修筑城墙,建立一个取名为伦迪尼乌姆的聚居点,这就是英国首都伦敦最早的雏形。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16世纪的时候,伦敦已成为欧洲最大的都市之一。虽然1665年的瘟疫和1666年的大火给伦敦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但是大火之后的伦敦城很快就在恢复的同时发展壮大起来。目前,伦敦已经成为世界首要的金融中心。
与华尔街齐名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全球经济动力之都”——伦敦金融城,它的面积虽然只有一平方英里,但它为英国贡献了超过2%的国民生产总值,伦敦人都习惯称之为“那一平方英里”。
伦敦金融城在历史上一直都是英国政治的钱箱,曾给予英国国王、贵族、教会很多援助,也大体上决定了英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当权者为了拉拢这里的钱商富贾们,就赋予了他们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并让其保留一块专有领地。金融城虽然只是伦敦市33个行政区中最小的一个,但金融城却有自己的市长、法庭以及700名警察。据说,连英国女王想进城,也必须先征得市长的同意。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访问伦敦时大都要到这里做客。
金融城最初只是商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渐渐地,货物运输和保险业在这里发展起来,使之成为英国经济活动的中心。从18世纪初开始,金融城逐渐成为英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心,并被称为世界的银行,在各类金融服务方面的经验博大精深。
金融城里名流云集,熙熙攘攘,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律师楼和会计事务所等金融机构的各路英豪纷至沓来,最多时城里的人口达35万。但到了晚上或周末,各公司关门打烊后,城里就立刻冷清下来,因为这里仅有7000常住人口。英格兰银行、伦敦证券交易所和劳埃德保险市场(又名劳合社)是伦敦金融城的重中之重。
劳埃德是世界最早和最大的保险交易市场,它的作用有点类似证券交易所,旗下聚集了71家保险财团的762家保险公司和2000名个人保险业者。据史料记载,1688年,爱德华·劳埃德在一家咖啡馆里,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成立了一个保险行。当时,这个咖啡馆是船主和商人聚会的地方。从事海外贸易的船主,希望有人为他们的船只和财物保险;富商们则愿意通过承担保险来赌一下财运。于是,劳埃德保险行诞生了。它成了一个由许多自负盈亏的个人保险商和投资者结合成的“劳合社”。300多年过去了,劳埃德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交易市场,但它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交易手段。交易大厅被隔成了许多洽谈保险业务的“鸽子笼”似的房间,投保人和保险商在里面进行面对面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签个字,一笔保险额高达百万美元的生意就完成了,而劳埃德的信誉就是交易安全的保证。
劳埃德虽然只能占到整个保险市场1%的份额,但它仍然拥有全世界大约25%的海洋保险,而且它还是世界主要的再保险中心,因此伦敦城的保险市场仍是国际保险行业的一号种子选手。然而,尽管目前伦敦城内的各类金融市场仍然颇具实力,可是它已经无法找回帝国时代的荣耀了。它在世界金融界的地位已先后被纽约和东京超过,而成为世界金融的第三极。在欧洲它还是第一位的金融中心,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整个欧洲货币实行一体化,欧共体有可能会将法兰克福选为欧洲银行的所在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伦敦城的地位将受到更大的威胁,这个黄金铸就的“心脏”将蒙上一层阴影。
伦敦金融城的外汇交易额、黄金交易额、国际贷放总额、外国证券交易额、海事与航空保险业务额以及基金管理总量均居世界第一,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375家都在金融城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有超过480家的外国银行在这里开业经营,全球20家顶尖保险公司也都在这里有自己的公司。每天的外汇交易额达10000多亿美元,是华尔街的2倍,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2%。此外,金融城还管理着全球4万多亿美元的金融资产。由此可见,金融城被誉为“全球经济动力之都”,实不为过。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全部概念,几乎都是在金融城得以演绎和体现的。
现代世界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极为重要,金融业是否发达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显著标志。金融业的不断发展能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时代迈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时代创造必要条件。伦敦金融城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了解伦敦金融城的运作与特色对于我国从粗放型商品经济转变为以金融等服务业为重要支柱的集约型现代化经济将会大有裨益。
伦敦金融城曾经无比辉煌,现在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为英国的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里,它每年使英国纯收入税利20亿英镑以上,即使在经济衰退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失业率居高不下时,伦敦城为无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1995年,伦敦城内从事金融业、商业的人员有70万,比法兰克福的总人口还要多。但是伦敦城的功与过却是英国人长期争论的问题。
一次大战结束后,由于伦敦城将精力过多地投放到海外的投资中,从而使英国的工业得不到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这样,美国和德国不仅在钢铁等传统工业上超过了英国,而且在高科技领域也领先于英国。1925年,首相邱吉尔为了保持英镑的地位和维持伦敦城在国际金融上的重要性,采取了严苛的财政预算和紧缩货币政策,结果他的目的暂时达到了,但英国的工业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即经过一个短暂的战后高涨期之后,国内需求持续下降,几个主要产业:造船、纺织、钢铁和煤炭都严重地收缩了。然而,即使是这样,还是没能挡住英镑挤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