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病的人都知道,在协和、同仁这些名牌医院挂专家门诊号有多难。 据我所知,协和正教授级专家门诊号不过14元,价钱倒不贵,但数量有限,你半夜去也不一定能挂上号。.要看专家门诊也不难花100元左右就可以从票贩子手中买到票。 尽管公安部门一直加大打击力度,但票贩子仍屡禁不止。 其原因实际不是公安部门打击不力,而是这种限制价格的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市场经济中千百万独立决策的个人与企业进行自己的消费与生产决策。 这些个别决策是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得以协调一致的。 用价格协调经济活动称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 价格是由需求与供给自发决定的。 需求是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物品量,随价格上升而减少,随价格下降而增加。 供给是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供给的某种物品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随价格下降而减少。 当某种物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就决定了该物品的市场价格,经济学家把这种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形成的过程正是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过程。 以专家门诊号为例。如果医院开始时确定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需求量就大于供给量,这时存在价格上升的压力。 随着价格上升,需求量(想看专家门诊的人)减少,供给量(想为病人提供专家门诊的医生)增加,价格最终会上升到供求相等的均衡水平。 反之,如果医院开始时确定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需求量小于供给量,价格下降,直至供求相等。当价格达到均衡时,想看专家门诊的人得到了满足,想为病人看专家门诊的专家也得到了满足,这就是实现了经济学家所说的资源配置最优化。
但是,如果受到外力的干预,价格就无法起到这种调节作用。 比如,假定专家门诊的均衡价格应该是60元,但物价部门规定最高不能超过14元。 这种由政府规定的最高价格就是限制价格,或称价格上限。 由于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且不能上升,必然存在超额需求或供给短缺。挂号费为14元时许多人看不上专家门诊正是这种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供小于求的方法有三种:配给(由医院决定给谁)、排队(按先来后到的原则)和黑市。 票贩子和病人之间的交易正是黑市交易。 票贩子或者拉帮结伙装作病人挂号,或者与医院有关人员勾结,把号弄到手。 然后以供给不增加情况下黑市的垄断价格(比如100元)卖给病人。 只要存在限制价格,票贩子倒票有利可图,无论再“严打”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钻价格政策的空子是票贩子的理性行为。
票贩子的存在既损害了消费者(病人)的利益,又损害了生产者(专家)的利益。 病人不得不付出高价,这种高价又不由专家所得。 在我们的例子中,限制价格为14元,这也是医院能得到的价格,病人却付出了 100元,其间差额86元就归票贩子及其同伙(例如,提供号的人)所得。有关部门制定限制价格的意图也许是在于维护消费者利益,但实际却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就在于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人为地破坏了价格自发地调节供求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除票贩子的办法不是“加大打击力度”云云,而只是取消对专家挂号费的限制价格政策。 一旦价格放开,挂号费上升,想看专家门诊的人减少(当价格低时,什么小病都想让专家看),而愿意从事专家门诊的专家增加(收入增加愿意每周多门诊几次)。 最终会使双方满意。 这样简单的做法为什么不试试呢?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对一切物品都实行限制价格,结果是“要嘛没嘛”,造成一种特殊的 “短缺经济” 。 实行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放开了大部分价格,所以,生产增加,市场丰富,“要嘛有嘛”。 但在一些人内心深处仍担心市场调节的自发性。 据说,制定专家门诊费上限的动机是为了保证穷人也能找专家看病,但排队挂不上号,黑市挂号费又被炒到100元时,14元的挂号费对穷人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在均衡价格(一定低于黑市价格,如60元)时,穷人还可以在必要时看看专家门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