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是美国人罗伯特•西奥迪尼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有一个与绿松石有关的故事:
有一个人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处非常有名的旅游胜地,开了一家出售印第安饰品的珠宝店。这一年,在旅游旺季,珠宝店里的生意十分兴隆,各种价格昂贵的宝石首饰都卖得很好,老板十分高兴。但持续了一段时间过后,老板发现,在众多饰品中,唯独价格低廉、光泽莹润的绿松石总是无人问津。为此,他十分苦恼。
在尝试了诸如把绿松石摆在最明显的地方、让店员进行强力推销等方法无果后,为了尽快脱手,老板只好做出亏本处理掉这批绿松石的决定。在外出进货之前,他很无奈地给店员留下了一张纸条:“所有绿松石珠宝,价格乘二分之一”。
巧合就这样发生了。收到纸条的店员,匆忙看过纸条,便将绿松石饰品的价格全部提价。自此之后,绿松石便成了这家珠宝店的招牌货。当老板进货回来,得知绿松石的售卖情况后,才明白,正是店员将“乘二分之一”看成“乘二”的失误,成就了绿松石的走俏。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供求规律是,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便会随之下降。但在前面有关绿松石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虽然绿松石的价格明显贵出了一倍,却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我们根据这种特殊的供求关系,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吉芬商品,即随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的商品。
吉芬商品的概念源于爱尔兰学者罗伯特·吉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
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一场大灾荒。在这场灾荒中,尽管人们日常食用的土豆价格一路狂飙,人们对土豆的消费热情却始终有增无减,一时造成了“越买越高”的局势。分析其原因,在闹饥荒这种特殊时期,当一切生活必需品的价格都上升了,人们的收入却越来越少时,相对便宜的土豆便成了人们首选的食品。于是,人们对土豆需求量的增加,导致土豆的价格增长比其他食品的价格增长更快。后来,人们为纪念吉芬,就把他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吉芬现象常见于股票市场。当某一支股票价格上涨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将目光聚焦在这只股票上,疯狂抢购。相反,当一支股票价格不断下跌的时候,购买的人也随之减少,即使是拥有这只股票的人,也会想办法尽快将股票抛出。人们都有最大限度获利的心理,于是股票价格越高人们越买,因为股票价格升高,人们越有利可图。有人说,天底下到处都是吉芬商品和吉芬现象。比如,在北京,近几年很多人买房都选在郊区的地铁沿线。虽然住在郊区,环境和交通的便利程度都不如住在城区,但人们在购房的经济压力上会小很多。于是,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涌入到郊区购房时,郊区的房价也随之被抬高。尽管如此,因为郊区的房价相对城区而言,价格还是比较便宜,所以不管房价怎么上涨,人们普遍都选择在郊区购房。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吉芬现象总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经济学家认为,吉芬现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反常现象,是需求规律中的例外,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们无法回避的。
就像爱尔兰人在灾荒中,为了维持生存迫不得已选择始终购买涨价的土豆一样,在非常时期,人们“越高越买”更多是出于一种恐惧心理,害怕以后价格会涨得更高,而个别商家,正式利用了人们这种心理恐慌,哄抬物价。比如“非典”前期的物价上涨,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后,人心惶惶的食用盐涨价等。
此外,“越高越买”的现象始终与市场形势与社会风气密不可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价礼品,饭店里数十万一桌的饭菜,送礼、请客吃饭,为了人脉,为了客户,价格越高,越显出对他人的尊敬与重视。
当然,常常被商家利用的,还有人们的虚荣心。在绿松石的故事中,作为装饰品,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提升自身的身份地位,自发形成了“越高越买”的局势。
正常商品,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增加的商品称为正常商品。
低档商品,需求量随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上升而减少的商品称为低档商品。
随着自身经济能力的增强,人们在消费商品的档次上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据此,我们把商品分为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两种。对前者的消费会随人们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对后者的消费则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