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叫我们用一种大度的心态来看待世界。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够选择宽容,有的人就是为了一些小事而争吵。他觉得选择宽容,就是自己吃亏了,因此非要计较不可。事实上,不想吃小亏的人,往往吃大亏。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假设,就是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一点点利益都不放过的人,怎么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谈论宽容时,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觉,认为宽容是高尚的词语,处处考虑自己利益的人一定不会懂得宽容。但是从经济学上看,“宽容”和“自私”却有共性。一个自私的人,怎么可能懂得宽容别人?其实,理解这点并不是很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过,“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因此,宽容并非仅仅是为了维护对方利益,也是对自身利益的关注。
要知道,我们要面临的是一个交易费用不为零的真实世界。尽管学界对交易费用的定义还有很多争议,但这在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产品生产出来,并非立刻就可以转到消费者手上。要让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那里,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为了完成这个交易而发生的费用就是交易费用。道理很简单,别人踩到你的脚,让你承受脚痛的成本。既然是对方造成你的成本增加了,理所当然要求对方承担。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错,但是索赔过程也需要费用。如果对方把你的脚踩得非常严重,需要住院治疗,这种情况下,要求对方赔偿是必要的。但是问题就是,如果情况非常轻微,要求对方道歉就可以了。可是对方却不肯道歉,甚至理直气壮。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就算了,选择宽容对方,当然也有人非计较不可,互不让步,引起争吵。
实际上,即使能够让对方道歉,又如何?极端情况就是,为一个道歉而付出的交易费用可能是生命。因此,为了一点小事而付出这么高的交易费用,往往是得不偿失。真正聪明的人,就明白这个道理。为了鸡毛蒜皮的利益付出巨大成本,是亏本生意,还不如选择算了吧,宽容对方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懂得算计利益的人,这个人一定懂得宽容别人。一个处处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计较的人,他的生活成本是非常高的。他可能今天为这事和别人吵架,明天又为那事和别人吵架。本来,他可以把时间投入在做正事上,却被他的斤斤计较浪费了。
我所生活的小镇,经济很落后(当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发现镇上的人普遍不够宽容,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发生纠纷。如果别人不小心踩到他的脚,他根本就不懂得宽容,会和对方打起架来。一些商人,如果顾客在讨价还价时开出的价格过低,他就会觉得顾客是存心捣乱,甚至觉得是对他人格的一种侮辱,不一会儿就和对方争吵起来。如果懂得宽容,交易费用不知可以降低多少。张五常说过,交易费用越高,人就越穷,交易费用降低一点点,人民财富就增加很多。
相信通过学习经济学,你会觉得自己也比以前更懂得宽容别人,这并非是说你的思想觉悟发生了变化,而是你会发现选择宽容比不宽容更加合算。当然,所谓的宽容并非是无边界的,当宽容的成本比不宽容的成本更高时,宽容就不再是理性行为了。因此,只要宽容成本没有超过这个界限,就应该坚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