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助人为乐的经济学角度分析

2020-02-0917:30:15做好事、助人为乐的经济学角度分析已关闭评论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助人为乐的行为是非常有意义的。要说起做好事,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做好事也要考虑成本。做好事的目的就是造福社会,造福别人。但很多时候,我们好事做了一火车,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无用功。

最近,我遇到一件事情。我听说一个人很有做好事的激情,花了大约40元车费跑去做好事,做完之后又回去。她所做的好事就是帮人家抄写一些资料,整理文件等。实际上,她所做这些好事的劳务价值是远远达不到这40元车费的。花了40元,加上一天时间,但是创造的价值却不到40元,做这样的好事,有什么意义?要是她真的想给这个社会做点贡献,还不如把这车费捐给社会。有的高校也组织学生做好事,比如在校园里打扫卫生。这些学生总是漫不经心地打扫,效率极低,甚至越扫越脏。如果把这些活交给清洁工去干,一个清洁工能顶10个大学生。尽管从表面上看,这是做好事,但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凡事都有代价,做好事本身也有代价。要让我们所做的好事有意义,就应该以最低的成本去造福社会。如果一个大学生想要做一点好事,那么在给别人辅导功课和打扫卫生之间,选择前者更能造福社会。做好事,也要讲究资源的配置,能够把资源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必要亲自跑上街头打扫卫生,这远不及选择捐出一些钱,请清洁工打扫更有利于社会。从比较优势理论角度来看,清洁工做这件事情的效率更高。

事实上,人们总以为自己做的好事,对这个社会的贡献非常大。实际上,他们做的名义上的“好事”却是无用功,对这个社会没有一点益处。有的人带病去做好事,搞得病情恶化,然后领导不仅要表彰他这种精神,同时还要拿钱给他治病。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喜欢强调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极少考虑这个行为本身能否增进社会福利。

经济学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去做好事,但是不可以鼓励大家都去街上打扫卫生。这个社会并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做义工,只要把赚到的钱捐出来就可以帮别人了。我们提倡助人为乐,但是要有正确途径。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