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冲基金竞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对冲基金竞争的残忍性,在同行们看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此部书第一章“投资精英的晚餐会一一闯进刺猬丛”告诉我们,同行眼中的对冲基金已经到了自相残杀的地步。 投资精英聚餐,可不像夜晚灯光那般温馨,天花乱坠的发言,说不定就是陷阱; 晚餐也许就是鸿门宴
为什么对冲基金会发展到自相残杀的地步呢?
原因在于市场机会有限,对冲基金交易策略出现了泡沫现象。
作者举例说,不久前一些股市套利型的特定对冲基金还很罕见,市场还不能有效定价,很偶然的原因使得这些基金获得很高回报,但很快大量投资资本和新基金蜂拥而至,结果是市场的定价更有效,高收益现象消失了。
这种情形就像更多强壮的马在同池里喝水,所有马分到的水就少了。 追着市场热点的尾巴跑必将失败,同业间自然就变成比速度的赛跑了.
尽管对冲基金不被一些同行看好,但巴顿·比格斯与许多有志者一样没有选择退却,2002年年底一2003年年初,他与2个朋友一起发起了名叫“Traxis" 的对冲基金。 他是这样认识对冲基金的:“那是世界上最好的游戏,我喜欢在这种游戏里竞争。"
是否是最好的游戏,仁智互见,因人而异,但说是勇者的游戏大概不会有异议。 对冲基金行业间残酷竞争如两军对垒,勇者胜。
巴顿·比格斯愿意做这样的勇者。 事实上,所有发起对冲基金的投资经理都算得上这样的勇者。
要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光有“勇"是远远不够的,一些经验不够丰富、资历不够深的年轻经理人,常常是有“勇”而无谋,很快就被市场所淘汰。
太多对冲基金倒闭的经验教训加深了巴顿·比格斯对对冲基金运作规律的认识。 他谈到为何要选择在摩根士丹利工作了30年之后才发起对冲基金时说,这是一个唯一没有年龄优势的行业。
做销售或经纪人,年轻是优势,作对冲基金经理不是,年轻会被淘汰上年纪也会被淘汰,这个行业只论成败不论资历和年龄。
不过,巴顿·比格斯更倾向于认为,资历经验在对冲基金长期发展中非常重要。 因为他很清楚,经历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大熊市之后,连A·W·琼斯这样的公司都不能存活下来-此前的对冲基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经理人大多是年轻人,他们的风光已被后来的乔治·索罗斯、 朱利安·罗伯特等人抢去,新一代热门人物年纪多在40岁以上。
发起对冲基金可否视为巴顿·比格斯一生的梦想?
答案是肯定的。 他讲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 接受父亲投资教育,当分析师,成立合伙公司,进入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部,最后发起对冲基金。
这个过程有一定必然性,说明一个梦想的实现是漫长而艰苦的。 对于一些人离开大公司另立门户的这种现象,巴顿·比格斯如此解释:金钱只是人们离开的部分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另立门户自己做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