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1998年的国内证券市场,尚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因此也没有过多的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过8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1997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全年交易金额突破3万亿元,总市值超过1.7万亿元。这与市场保持较快的扩容速度是分不开的。1997年,新股上市数量达到200多家。此后的10年中,证券市场每年的新股上市数量都没有再超过1997年。
这样的扩容虽然压制了二级市场的表现,但却推动了国内券商的投行业务发展。上海券商以申银万国证券为代表,而深圳券商的领军者则是君安证券。
君安证券是在1992年年初的时候,由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证券管理处副处长的张国庆创办的。在此后的“君万风波”中,张国庆因与王石的对战而声名鹊起。
有数据称,1993~1998年,君安证券共为100多家企业承担A股、B股上市及配股业务,筹资总额近300亿元人民币。
同时,君安证券在各地设立营业网点。至1997年,在国内下辖60多家证券营业部,其交易量一直在深交所居第一、二位,在上交所也在前六名之列。此外,其国债交易量也居全国前十名。
在股票交易自营业务方面,君安的表现也非常活跃,市场传闻多只股票的庄家均为君安,如1995年的苏常柴、川老窖,1996年的深发展、长虹、粤电力和连大冷,1997年的郑百文、神马、申华和大飞以及1998年的武凤凰、民族化工和海信电器等。
截至1997年年底,君安证券的总资产达175亿元,当年创造利润7.1亿元,名列全国第一。
在管金生、阚治东先后淡出中国证券市场后,张国庆毫无疑问地成为当时国内证券行业唯一的教父级人物。打造一个“君安王朝”是张国庆最大的梦想。
对此,有人认为,君安证券的辉煌时期,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出台的前夜,证券公司可以任意驰骋,甚至操纵股价,将游戏规则玩弄于股掌之间。在深圳股市中,张国庆牢牢掌控话语权,俨然是中国南方最强悍的资本大鳄。
这样的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对张国庆并不公平。事实上,当时的君安证券,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管理能力,都明显领先于国内同行。
在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君安虽然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但其分配体系和激励机制非常灵活,尤其是针对高级经理层以下的职员。当时,国有企业基本上还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分配制度,而君安业绩奖励制度给职员带来的高收入在行业内已是众所周知。例如,一个较大规模的营业部经理的年收入可达80万~100万元,而某些从事自营二级市场股票交易的人员,在为公司实现高利润的同时,年收入最高可以达到500万元以上。这样的收入在当时的证券界已是天价。
耐人寻味的是,2009年的国泰君安证券,也因为天价薪酬事件而广受媒体关注。央视、新华网等官方媒体甚至用“国不泰、君何安”这样彪悍的题目来质问。而此时国泰君安的“高薪”不过是平均薪酬在百万之间,刚刚达到十几年前的水平。
即使是曾给予君安证券沉重打击的《财经》杂志也这样描述张国庆领导的君安证券:“在中国证券业的同行眼中,拥有2300多名员工的君安,属于创新意识很强的证券公司。虽然也有不少议论认为君安操作‘有些野’,但人们并不否认君安的人才队伍、创造精神与杰出业绩。”
作为张国庆的得力干将,杨骏在整个“君安王朝”的建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989年,杨骏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招商局投资公司做投资和企业分析。一年后,杨骏转到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最初任总经理廖熙文的秘书,不久转做发行承销业务,任投资银行部总经理。
君安证券成立初始,杨骏受张国庆之邀加盟君安证券,先后主管过发行、交易、投行、研究和并购,数年后出任君安证券总裁。当时的国内证券行业并不重视研究,认为研究的用处不大,但杨骏并不这样看。他认为,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研究,因此当时的君安证券斥巨资加强研究所的建设,在国内证券行业可谓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