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详细始末

2020-01-0411:42:55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详细始末已关闭评论

狭路相逢:万国对战中经开

我国国债期货的推出始自1992年。国债期货是非常好的金融期货品种。国债由政府发行保证还本付息,风险小,被称为“金边债券”,具有成本更低、流动性更强、可信度更高等特点。在国债二级市场上做多做空,做的只是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额,上下波动的幅度很小,这正是美国财政部成为国债期货强有力的支持者的原因。当时我国国债发行难,靠行政性摊派。1992年发行的国库券在一年多后,二级市场的价格最高时只有80多元,连面值都不到。中国的管理者到美国考察了一圈,发现西方成熟金融市场中的国债期货这个宝贝不错,也比较容易控制,于是奉行“拿来主义”,将其引入国内。

1992年12月28日,我国国债期货交易首先出现于上交所。之所以率先落户上交所,这和总经理尉文渊积极奉行改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不过,当时的尉文渊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因此埋下了一枚炸弹,致使自己日后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随后,当时的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

1993年以后,伴随着股票市场逐步走低,国债期货市场日趋活跃。尤其是在1994年股票市场陷入低迷的时候,大量投机资金进入期货市场。因为期货市场采取的是保证金交易,具有杠杆效应,所以对于投机者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勇敢者游戏。

1994年10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提高3年期以上储蓄存款利率和恢复存款保值贴补,对国库券利率也同样保值贴补,“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大量机构投资者由股市转入债市,国债期货市场行情火暴。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占上海证券市场全部证券成交额的74.6%。1994~1995年春节前,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陡然增至14家,成交总额达2.8万亿元。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1995年,与全国股票市场的低迷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不是“327”国债期货出现问题,可能国债期货市场这种“蓬勃向好”的局面还会持续下去。

“327”是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的标志物是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

“327”国债应该在1995年6月到期,按它9.5%的票面利率加“保值补贴率”计算,每100元债券到期应兑付132元。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息和通胀率相比,“327”国债的回报率太低了。于是有市场传闻,财政部可能要提高“327”的利率,到期时会以148元的面值兑付。但万国总经理管金生并不认同这样的看法。当时,国家正在收紧银根、高层正狠抓宏观调控。管金生认为,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财政部不会再从国库里额外掏出16亿元来补贴“327”国债。于是管金生率领万国证券做空。同时做空机构的还有辽国发等。相对于空方,多方则是以当时财政部直属的“中经开”为首,以及中经开在江浙一带营业部的大户。双方都投入巨资参加这场争斗。

然而,管金生千算万算,却少算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他的对手中经开。

1988年4月,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了中国农业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这家小规模的信托公司以接受财政部农业周转金委托管理起家,之后接受全部财政周转金和农综办资金的委托管理。1992年1月,中国农业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羽翼渐丰,改名为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其业务扩大至信贷、证券、实业投资等自营业务。

说白了,中经开是财政部的“儿子”,而贴息与否正是财政部说了算。

当时,其中一位代表中经开出战的操盘手正是后来成为“涌金系”掌门人的魏东。1967年出生的魏东是中央财经大学86级经管系的本科毕业生,1990年,魏东进入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

有人说魏东是一位金融天才,事实的确如此。魏东当时不过只是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却已经身担重任。除了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专业的教育背景外,出身名门也是魏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魏东的父亲魏振雄,1957年毕业于莫斯科财政学院会计专业,1971年以前在财政部从事会计制度设计工作,1971年到高等财经院校系统任教,后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在中国财经界具备一定的威望和较广的人脉。

据坊间传言,魏东的父亲魏振雄教授在大战前一天就在财政部开会,从会计司打印室里亲自拿了一份本来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关于“保值贴补率”提高到12.98%的红头文件回家给儿子看。而这一确定的信息直接导致了空方另一领军人物——辽国发董事长高岭的“空翻多”。当然,这一传言随着2008年魏东以自杀的方式辞别人世后,便再也无从验证。

历史的事实是,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公开发布提高“327”国债利率的公告,100元面值的“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这对管金生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九年后的2004年,早已淡出上交所的尉文渊在一次采访中,对于当时的贴息政策依旧耿耿于怀:“这个事情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跟人申辩过。我很公平地讲,以实事求是、科学负责的态度总结这件事情,应当说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直接导火索以及深层次的原因是贴息政策的问题,不是这个政策不会引发这个事情。这个政策到今天我也不理解。五年前公布的说年利率多少,现在告诉你给你提高几个百分点。今天谁会干这个事情?所以我到今天也不理解为什么会这么做……”

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够理解尉文渊的悲愤。“327”国债的最后贴息率为12.98%,这一数字让全球关注中国国债的经济学家大跌眼镜。美联储的贴息,如果有增加的话,也仅仅是0.25%而已,而“327”国债贴息率却由1994年的8%一下子提高到13%,整整5个百分点啊!为了这个巨额贴息,财政部在通货膨胀已经被逐步抑制的前提下,多支出了约16亿元。

提高“327”国债利率的传言得到证实后,意味着100元面值的“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

据说,原本辽国发董事长高岭早就听说“保值贴补率”要继续提高,只是他一直不敢相信,正在那几天,他才刚刚又调集3亿元资金,准备继续大举做空与多方决一死战,许多空方同盟军都戏称高岭调来了3亿元军饷。最后一天晚上,当他确知“保值贴补率”最终提高到12.98%时,不由得悲从中来:“看来,在中国证券市场还是要有关系,要有铁后台,这样才可以赚到钱。”于是当晚他买通了许多别的单位席位上的“红马甲”,在第二天早上立即将其50万口“空单”平仓,同时追加“买入”50万口反手做多。

2月23日上午一开盘,中经开公司率领的多方,借利好掩杀过来。“327”国债期货一路上涨。这时候,与万国联手做空的辽国发倒戈,改做多头。由于高岭的“叛变”,“327”国债期货在1分钟内竟上涨了2元,10分钟后共涨了3.77元。

当时万国持仓高达200万口,“327”国债期货每上涨1元,万国证券就要赔进十几亿元。空头军团纷纷倒戈暴仓,不断推升价格,下午交易时段,价格已经上攻至151.98元的高位。如果收盘按照这个价格清算,万国证券无疑将血本无归。

此时此刻,管金生唯有拼死一搏。他不顾万国已经没有钱继续开仓的事实,在下午4点22分疯狂开仓做空,先以50万口合约把价位从151.30元打压到150元,然后进一步连续用空单打压至148元,最后收盘时以一个730万口合约的巨大卖单将价位砸至147.40元。

临近收盘时候的巨量卖单,震惊了多头军团,也震惊了整个证券市场。注定,这一历史时刻将被永远记录在中国证券发展的历史之中。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