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赵丹阳:打响阳光私募第一枪

2020-01-0411:39:43赤子之心赵丹阳:打响阳光私募第一枪已关闭评论

中国私募基金业的诞生几乎与20世纪90年代的股票一级半市场有关。所谓“乱世出英雄”,当时的市场无论是完善程度还是监管水平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不规范行为和股价的可操纵空间,于是诞生了一个类似私募基金的群体,开始委托办理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当时,一些规模较大的类似私募基金的机构更多的是采取坐庄的方式,俗称“庄家”。2003年,伴随着老庄股的陆续崩盘,早期的私募基金遭遇了崩溃式的打击,私募基金发展陷入停滞阶段。

2003年,随着价值投资理念成为市场中的主流,崇尚该理念的新生代私募基金开始崭露头角,硕果仅存的老一批私募基金也开始陆续转型,逐步接受和运用了价值投资理念。他们当中,比较突出的代表包括在2003年成立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的赵丹阳以及证大投资的朱南松、新同方投资的刘迅等。

赵丹阳毕业于厦门大学自动化系,获系统工程学士学位。1994年出国,从事投资和贸易工作,1996年进入中国国内证券业,从事风险投资。后加盟国泰君安(香港)公司,负责客户委托资产管理。寻找业绩优秀和真实的中国企业始终贯穿于赵丹阳的投资理念中,正是这种理念,让赵丹阳和他的客户们尝到了甜头。

2003年,赵丹阳在深圳注册成立深圳市赤子之心资产管理公司,正式成为一名私募基金经理人。由于对香港市场比较熟悉,赵丹阳的前期投资一直在香港市场操作。同年,国泰君安(亚洲)资产管理公司推出“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是香港市场上推出的第一只大中华区投资中国概念股为主的开放式基金。

香港是个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地方,在香港证券市场,证券行、银行、基金公司都可发行基金。相比之下,内地发行基金还只是基金管理公司的专利。而香港基金业竞争非常激烈,发行一只基金,初始规模能有三四个亿,就非常不错了。

赵丹阳认为自己管理基金的任务就是寻找业绩优秀和真实的中国企业。他认为,长期衡量,企业的股价一定会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低劣欺诈企业的敌人。

“做多中国,自香港始”是最初赵丹阳写给投资者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

虽然赵丹阳认为中国内地股市长期是走好的,但是当时特有的国有股、法人股、流通股等结构性股权分割问题仍需要妥善处理,这也是内地股市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事后来看,赵丹阳当时的判断是十分准确的,2005年之前内地股市最大的问题就是股权分置问题,而股权分置解决之后,国内股票市场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2004年2月20日,赤子之心将投资海外市场的成熟经验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和深圳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合作,推出投资于国内A股市场的“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采取信托方式发行的私募基金产品。

这一产品对中国私募基金的影响深远。此后,采取信托产品方式投资A股市场的私募基金被称为阳光私募基金,成为私募基金中的主流,而没有发行信托产品的私募基金则被称为非阳光私募基金,在私募基金群体中被边缘化。

2007年年末,因踏空当年牛市备受市场诘难,赵丹阳清盘旗下所有A股信托型私募基金产品,成为第一个主动清盘的私募基金经理人。2008年的市场走势证明,赵丹阳又对了。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