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冲基金发展历史

2020-01-0119:34:04美国对冲基金发展历史已关闭评论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投资行业正处于黄金期。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拥有投资产品,股价一飞冲天;市场指数一次又一次地创下新高,前一天的纪录第二天就会被刷新。

投资者们虽然眼花缭乱,但他们并不感到满足。这是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一个动荡时代。一旦有闲暇时间,美国人马上就会紧张不安地盯着电脑屏幕,关注市场的最新动向。

股票显示屏无处不在,无论在健身房、飞机场还是酒吧,人们都能看到不停跳动的价格。学者专家们卖力鼓吹牛市或熊市,虽然从不靠谱,但老百姓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投资者们既贪婪又警惕,一夜暴富起来的人希望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即使股市崩溃也不会让他们出现重大损失的渠道。

美国的富裕人群数量也史无前例地出现了猛增。受益于股市繁荣,全球范围内至少有600万美国人跨入百万富翁俱乐部,拥有的总资产高达17万亿美元。至少对于这600万幸运儿来说,投资对冲基金具有神秘的吸引力。

其实在美国《证券法》中,对冲基金这一表述并不存在。

在实际生活中,它指的是一种有限合伙基金,这种基金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少量出现过。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大概是经营对冲基金的第一人。

与共同基金不同的是,这种合伙型基金是在华尔街幕后运作的,是针对富豪的私募型基金,很大程度上完全不受管理约束。这种基金无须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有一些只需要在华盛顿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做简单登记。对于大部分对冲基金来说,其投资组合内容都是秘而不宣的。

通常,它们可以通过选择客户从而借贷到足够多的资金(或是得到足够多的银行贷款,两者通常是一回事)。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它们不必考虑投资多样化,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投资组合。

实际上,对冲基金可以随意选择任何一种或多种新型投资手段,如期权、衍生品、卖空、高杠杆收益产品等。

为享有这种投资自由,对冲基金必须对投资者设定严格的准入门槛。换句话说,它们更像是一种私人俱乐部游戏。

按照法律规定,基金可招募不超过99位投资者,每人或每家机构的准入资金不低于100万美元;或是招募500位投资者,每人拥有的投资产品不低于500万美元。这一规定暗示的信息是,如果一只基金只对少数百万富翁和机构投资者开放,那就意味着证交会之类的机构根本懒得去管理监督。

当然,游戏这么玩必须有一个前提,即这些百万富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因为缺乏监管意味着一切损失他们都必须自行承担。

在当前金融市场中,对冲基金管理者是一个颇为神秘的群体。

但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并非如此,有几家对冲基金管理机构可谓臭名昭著,其中最有名的非外币投机者乔治·索罗斯莫属。1992年,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狙击英格兰银行,通过卖空迫使英镑急剧贬值。一时间该基金名声大噪,这笔交易使其获利高达10亿美元。几年后,由于迫使东南亚货币急速贬值,索罗斯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把这件事全部归咎于他似乎有失公允。在索罗斯和其他高调管理者(如朱利安·罗伯逊和迈克尔·斯坦哈特)的“努力”下,对冲基金成功地树立起敢于搅乱市场的大胆海盗形象。斯坦哈特曾吹嘘称,他们那帮人是美国少有的拥有资本主义拓荒时期城堡的人。这是一群胆大包天的冒险者,要么获得滚滚盈利,要么输得惊心动魄。在1998年版的《韦氏大学英语词典》中,对冲基金一词的释义为“高风险的投机手段”。

其实除了这些声名狼藉的个例外,大部分对冲基金都相当低调温和,这才是它们的本质和迷人之处。

“对冲基金”是个通俗说法,源自于“对冲赌局”这一表达,意为通过设定反向操作的方式在投机交易中避免出现损失。这一说法大概来自于搭建篱笆墙以免花园遭到破坏的概念,最早见于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

在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之前,从来没人想过在投资基金中使用这一表达。虽然合伙型基金早已有之,但琼斯这位在澳大利亚出生的《财富》记者却是第一个以平衡方式(即对冲方式)管理投资组合的人。由于担心股票会在熊市中下跌,琼斯决定通过对冲方式中和市场风险,即同时做多和做空股市。和大多数投资者一样,他也是买入看起来价格较低的股票,与此同时卖空估价过高的股票。至少从理论上说,琼斯的投资组合具有市场中立效果。这样一来,无论是发生战争、总统弹劾还是天气变化,任何可能导致市场出现上行或下行的事件都只能带来部分影响,使他一半的投资上涨,另一半的投资下跌。至于投资净收益,这要取决于他选择股票的能力,即能否做到去芜存菁。

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很保守的投资方式,赚得少但赔得也少,对于20世纪90年代如惊弓之鸟一样的投资者很有吸引力。不同于疯狂的索罗斯,大部分现代对冲基金的宣传口号是既稳定又盈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基金有望获得可观的回报,而不是跟着市场大盘亦步亦趋。在理想情况下,它们的回报率可看齐或超过一般的股票型基金,即使在大盘下跌时也能保证不出现损失。

当美国人都忙着比较投资回报率时,名不见经传的对冲基金被悄悄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它们似乎可以帮助富豪们绕开市场风险,实现投资的稳赚不赔。在周末的烧烤会上,人人都在谈论共同基金,但共同基金实在是太逊色了!对于有身份的人,那些在汉普顿度假,用意大利名牌搞奢侈装修的人,经常光顾艺术展和慈善晚宴的人,投资对冲基金才显得有地位,因为搞这一行的都是华尔街智商最高的家伙。

当人人都在谈投资的时候,在网球场边漫不经心地透露对冲基金经理正为自己打理投资,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有面子?换句话说,对冲基金俨然成了豪富和精英的代名词。有意思的是,对冲基金征收的管理费高得令人咋舌,这不但没有吓倒投资者,反而让更多的人趋之若鹜。

在他们看来,要不是由绝顶聪明的天才管理资金,谁会收取这么高的费用?对冲基金管理者不但享有很高比例的投资利润,而且要求占有一定比例的投资资产。

出于种种原因,对冲基金的数量在美国一下子出现了井喷。

1968年,根据证交会的统计,美国只有215只对冲基金。而截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量超过3000只(没有人知道确切数量),涉及的投资风格和资产类型五花八门。

在这些对冲基金中,大部分规模都很小,全部资产加起来大约有3000亿美元。相比之下,共同基金的资产规模高达3.2万亿美元。尽管如此,投资者还是渴望更多选择。

他们不停地寻找既大胆又安全的普通衍生品,这些产品不一定风险最高,但操作一定最可靠;不一定名气最响,但管理者一定要最聪明。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