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俊昌、严宏昌、严德友口述
我们小岗村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这个变化,与先进地区相比还不那么显著,但回顾这一变化历程,对我们小岗村继续开拓前进,是很有意义的。
穷则思变,贫穷逼出了大包干
小岗村农业合作化以前共有34户、175人、90个劳力,有30头牲畜、1100亩耕地,平均每年产量18万—19万斤左右,人均生产粮食1000多斤,农民生活还算可以。1955年开始,小岗村没有经过小社,就一步迈入高级社,开始出现干活大呼隆、分配一拉平的现象,结果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到1959年,遇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出现了“饿、病、逃、荒、死”等严重情况。1962年刚刚恢复,紧接着就是“十年动乱”,各种各样的运动折腾得小岗村仅剩下20户人家,还是要年年搞运动、天天讲斗争。“路线教育”时,小岗村一下子来了14名工作队员,几乎一家摊上一个,整天搞“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搞“大批促大干”等。七斗八斗,把人心都斗散了,形成了“算盘响、换队长”,20户人家的生产队,几乎人人都当过队长,但换来换去,哪个也没干好。那时,人均口粮仅有200多斤,10分工都当过队长,但换来换去,哪个也没干好。那时,人均口粮仅有200多斤,10分工只值2角多钱。从1966年到1979年,13年来,小岗村共吃国家供应粮22.8万斤,占13年总产的65%,还用掉国家生救、社救款1.5万元。真是“农民种田,国家给钱,缺吃少穿,政府支援”。小岗的集体财产也是少得可怜,队里仅有三间破草房、一犋半牛、半张耙、一张半犁,已经穷得无法进行生产了。现在说句不怕丢丑的话,那时穷得大姑娘出门没衣穿,小伙子全是光棍汉,秋收刚刚结束,家家户户都准备外流讨饭了,小岗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穷队、光棍村、讨饭户。
1978年秋,严俊昌、严宏昌分别担任了小岗村的正副队长,当时正值秋收秋种大忙季节,却有不少农户准备要外流了。此时,公社党委贯彻落实《省委六条》精神,实行分组作业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搞“一组四定”,这样正合我们的心意,我们很快将全队划分为四个小组,实行分组作业。谁料想分组后,矛盾更多、更激烈,因上工早迟、计分多少、分工不合理等问题,天天吵吵闹闹,甚至闹得要动武。俗话说:“穷争饿吵。”搞得我们队干部也不能参加小组生产了。当时我们认为,分大不如分小,干脆把四个小组分成八个小组,采取瞒上不瞒下的办法(即上报是四个小组,实际是八个小组)。这样分成的八个小组,基本上是“被窝里划拳——不掺外手”,多数是父子组、兄弟组。这样一来,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反正是自家人在一起干活,劳力不足,家里老人、小孩一齐上,没有牛犁田,就用人拉犁,没有犁就用四齿耙刨,秋种进度加快了。但是好景不长,由于长期“大呼隆”、吃大锅饭的思想影响,尽管是兄弟之间、妯娌之间,也产生了矛盾,时有争吵,影响生产。
队里年长的老人都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土地各家各户耕种,什么矛盾也没有,交公粮,卖余粮,家家丰衣足食,生产热火朝天,他们都非常怀念那种情景。
我们几个队干部也在一起商量,认为照这样分来分去的,还真不如分到户,各干各的,什么矛盾也没有了。也有人认为,分田到户好是好,被上面知道了不得了,搞分田单干、带头的干部是要坐牢的。这种“肉吃千口,罪落一人”的结果,我们当干部的也很害怕。但是,我们也搞得实在无计可施了,也“穷”怕了。我们想,一个队干不好,说是“大呼隆”,分到组也干不好,说是矛盾大,分到户看你能不能干好,再干不好,没饭吃就不能怪这怪那,怨天尤人了。为了乡亲们能有一口饭吃,我们几个队干部豁出去了,干脆分到户,瞒上不瞒下,先干一年试试再讲。到组到户都一样,首先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再完成集体提留,剩下来都是自己的,这就叫大包干到户。我们队干部就是坐牢也心甘情愿,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全村老少爷们。
大约是11月底的一天,我们在村西严立华家召开了一次全村秘密会议,一家一个户主参加,20户到18户(缺的两户是两个单身汉,已外流),会议内容就是搞大包干到户。第一是土地分到户后,瞒上不瞒下,不准任何人向外说,包括自己的至亲好友一律不说;第二要保证上交齐国家和集体的任务,任何人不准装孬。会上大家赌咒发誓,保证不向外透露分田到户,保证完成上交任务,就是遇到自然灾害,我们砸锅卖铁、外流要饭也要完成任务。也有的担心队干部搞大包干到户要吃官司坐牢,大家议论:你们干部要是因为搞大包干到户犯法坐牢,我们挨家要饭也给你们送牢饭,你们的小孩子,我们全村共同抚养到18岁,决不反悔。
随后,就由严宏昌执笔,写了包干合同书,内容是:
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写好后,严宏昌第一个盖了负全部责任的印章,然后关庭球、关友德(代)、严立华、严国昌(代)、严立坤、严金昌、严家芝、关友章、严学昌、韩国云、关友江、严立学、严立国、严富昌、严立付、严美昌、严宏昌、严俊昌等参加会议的户主分别盖了印章和手印。
事后,我们立即悄悄地将田分到户,这样家家户户劳动生产积极性都发动起来了。有的向亲友借贷,筹备生产费用,准备给小麦施肥;有的借耕牛犁田,或请亲戚来帮忙刨地;缺粮户也不外流了,男女老幼一齐上,安排生产,实行生产自救。就这样,硬是把秋种搞好了。我们小岗村就这样艰难地迈出了大包干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