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科技进步而奋斗:徐端颐访谈录

2019-12-2513:27:24为祖国科技进步而奋斗:徐端颐访谈录已关闭评论

他以电机人的身份进入清华,却为精仪奉献毕生;他大学五年未曾归家,却在图书馆的静谧中寻得自我。徐端颐教授,正用一生的时间践行“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

【徐端颐简介】

徐端颐,男,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1959年被提前抽调参与创办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1961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光学微细加工及光学数字式数据存储技术研究。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微细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家光盘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光信息存储项目首席科学家等职。

●一代精仪奠基人

一头苍发凝慧宇,满面时光任穿梭。半个世纪的人生锤炼,可以抹去年少轻狂,可以褪去稚嫩青涩,却无法湮灭一个人对科学执著的热情与渴望。1955年前,秋日和风的清华园为一位新来的少年带来一生的改变,从不谙世事的青年变成从容睿智的老者,他便是我们要采访的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奠基人之一——徐端颐教授。

学习对于徐教授来说从来不是一种任务或负担,而是一种追求与享受。高中时代的徐端颐教授就表现出了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曾阅读过大量课外读物,正是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使徐教授作出了同时填报清华与北大两所高校的决定,一般人看来无疑过于冒险,可命运之神最终眷顾了这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1955年,徐端颐教授终于如愿以偿顺利被清华大学电机系录取。报到后,根据国家对机械制造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转入了当时的机械系机床设计与制造专业。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不仅机床、汽车不能制造,连自行车也不能大批量生产,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成为举国目标。“我记得,大礼堂门口挂着一条大红横幅:‘机械制造是祖国工业的心脏’。虽然还不太清楚机械制造工程的具体内容,但仍欣然接受了。”徐教授开学后进入了精仪系的前身——机械制造系。

清华大学的发展方向与专业设置始终都在根据科技进步和国家的需求不断进行调整,1958年底至1959年初,学校准备筹建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增设精密仪器与光学仪器专业。由于师资缺乏,当时读大学四年级的徐端颐教授和另外几个大四大五的学生被提前抽调,培训成为第一批精仪系新专业的教师,曾为本班级同学上过专业课,1961年,徐教授随原在班级毕业获学士学位,继续留在精仪系任教至2005年退休,但至今还在第一线……

●重在实学

要胜任在清华大学创办新专业的工作,显然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当被问及大学时期的学习情况时,徐端颐教授爽朗地笑着说:“我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不太喜欢拘泥于形式上的学习,喜欢钻研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也许这些内容对考试成绩没有什么帮助。凡是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不会感到累,我经常在宿舍熄灯后到洗澡间去看书至半夜,除了技术书籍外,哲学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都看。这些学习笔记保留至今,对我影响很大。”当时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了解这种情况后,除了劝他要注意休息外,并没有多加限制。“在我后来的工作中多次遇到类似情况,使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徐教授认为这是一种无形的,但是十分重要的“清华精神”。它是形成清华特殊学习、工作氛围的基础,也是清华人能克服各种困难,百折不挠、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重要精神支柱。

“与教书相比,我更愿意在实验室工作,经常是别人都走了只剩我一个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只要实验室开门,我就去,科技进步很快,需要学习研究的东西太多了……实验室是全封闭的,日以继夜,但一点也不觉得累。例如数字电路技术,我在上大学时没有学过,就是在这段时间边实验边自学掌握的。”他认为学习工程类的知识实验十分重要,主张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

徐端颐教授家境清贫,“我很穷,连课本、笔记本都买不起,用草稿纸做笔记。假期回家就更不用提了,一般穷学生,还可能一两年回一次家,我大学六年从来没回过一次家。”然而,徐教授的学生时代却在清华里找到了另一个同样能让内心温暖的地方——图书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我都在图书馆看书,什么书都看,认真看过的书得有上百本了吧。”不能回家的孤独就这样淡化在老图书馆那静谧的幽幽书香中。徐教授看书从来都不局限于某专业,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如今,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不仅有光学、精密机械、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图书,新版的光化学原理、光子学材料、云计算也在其中。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积累不断丰富徐教授的精神世界,使他坚定不移地走那条属于自己的路——重在实学。

●从清华人到领军人

作为老一辈清华学子,徐端颐教授奉行着清华人的各项守则。从1969年开始从事光学微细加工及光学数字式数据存储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起,徐教授先后率先完成了多个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二百四十余篇,获发明专利六十多项,专利证书在办公室里排起了长龙,成为最有价值的装饰品——这可谓“自强不息”、“行胜于言”;年逾七旬的徐教授从大学起就没停止过锻炼,时至今日还坚持每天至少跑一千五百米——这可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当提到对新清华人的寄托时,徐教授难掩激动地说:“你们要做领军人物!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清华拥有这么好的生源,这么好的条件,培养出来的都应该是各领域的冠军!当清华学生成为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时,清华就自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了!”

这样的老者,这样的激昂,像一把火焰点燃了蕴藏在年轻一辈心中的梦想。

或许他们是已炙热了几个时代的风烛,但那独立的傲骨却不曾迎来所谓的残年;或许他们面容的青春已辞镜逝远,但那卓绝的思想却永葆智慧的朱颜。

曾经的百年清华,走出了千百智者、知者、治者。

未来的清华百年,就等我们一同执笔续写!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