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新中国起步的人:李克威访谈录

2019-12-2513:18:30见证新中国起步的人:李克威访谈录已关闭评论

机缘巧合,他踏入了清华法学院的殿堂。时光荏苒,他用心记录着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几十年如一日,他给予我们无尽的启迪。

【李克威简介】

李克威,男,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历任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副台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现任北京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李克威学长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是在我们打通电话时,学长依旧思维敏捷。听到我们的访谈需求,李老看了自己的行程安排后即决定亲自来清华接受访谈,这让我们十分感动。

●别样的入学经历

李老虽然上了年纪,但当年进清华的那一番曲折,依旧记得十分清楚。而这段入学经历在今天看来,也颇具传奇色彩。

李老在少年时期就立志学习法律。1948年,李老成功地从南京考取了北平朝阳学院,并如愿进入司法组。当时朝阳学院采取公费制度,在校学生由国民政府提供学费。不巧的是,在学长入学那年,优厚的公费制度突然被取消了。为了不给自己的兄长带来更多的经济负担,李老决定转学。他首先想到的是北大法学院。虽然当时清华的文科很强,学校里也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比如闻一多、冯友兰、张奚若、陈岱孙、朱自清等,但是在人们心目中,清华还是一个以理工科为主,尤其以工科见长的学校。所以学习法律,清华并不是首选。然而,“祸不单行”,当李老到达北大红楼报名处时,报名已经结束。“北大报名处已经收摊”,李老风趣地说。那时,清华的报名处尚未结束,李老报名后即被清华法学院录取。但李老觉得,这一选择并不是完全被动、无奈的,“清华浓厚的民主革命气氛、丰富的学生运动,对我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吸引。”

经过了这段传奇式的入学之后,李老开始了他在清华法学院的大学生活。

●充实的学校生活

李老在清华法学院的时间其实很短,名义上李老是1951届毕业生,但早在1948年,他已经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开始参加工作。当时的大学毕业并不像现在那样有着明显的年份或日期界限,常常是还在上学阶段,就已经参加工作了。对李老他们那辈人来说,早早参加工作并非是一件坏事。那个时代也让他们及早地成熟起来,担起建设新中国的重大责任。虽然在校时间短暂,但一提到清华的大学生活,李老仍然是十分激动。李老告诉我们,当时清华的教育跟现在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首先,在学习方面,大家都积极拓展自己、涉猎各种知识,从天下之事、国家之事、兴邦之策,到群众工作、专业技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学。学习也非常刻苦,每天早上争着去图书馆读书,晚上都学习到管理员催促闭馆才离开。当时学校已经实行学分制,但与现在法学院不同的是,当时的专业课是按照“六法”全书的顺序开展的,而我们大一大二的时候主要学习一些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比如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

在体育锻炼方面,李老也有着深刻的记忆。当时的体育老师是马约翰先生,他授课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让同学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深入感受清华的体育精神。清华向来重视培养同学的体育素质,要求每天下午四点以后,所有学生都必须走出教室,走出图书馆,走出宿舍,到操场上进行锻炼,要是体育课不及格就不能升级,这比现在的制度可能还要严格。

李老还说,当年的清华就有不逊于现在的社团规模。在北平解放前,清华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涌现了很多有名的学生社团,教工友识字,教农民识字,开办夜校等。志同道合的同学走到一起,不论系别,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作。李老说,当时的学生活动中尤以革命活动占的比重最大,他本人就是“民青”(中国民主青年同盟)的成员。对于当年在老图书馆台阶上学习新民主主义,学习什么是阶级的情景,李老记忆犹新。虽然民主革命运动在学生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至少在法学院,教授们并非都是真的支持反美反蒋的爱国学生运动。时任法律系主任的赵凤凯,也是当时北平市参议院的参议员,属于傅作义系统,他就经常对学生说:“傅作义讲了,共产党有本事,咱们兵对兵,将对将,当面干!你们这么搞不是英雄好汉!”当时在北平剿匪总部的土墙上还写着“消灭知识潜匪”的大字。虽然全国的革命局势已经基本明朗,但在尚未解放的清华,这样的学生革命运动还只能是处于半地下的状态。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李老他们一辈人并没有放松学习,相反却积极利用一切机会充实自己。短暂的大学生活对于李老是颇为宝贵的,勤奋的程度正像那个时代昂扬的革命斗志一样,在我们今天看来都觉心潮澎湃,备受鼓舞。

●投身基层,致力新中国的新闻宣传事业

1948年,北平解放初期,地下党根据北京市委的要求派一些学生接管北平,进行政权交接。清华学生的名单是由当时的地下党员魏廷铮学长拟定的,作为地下团员的李老也成为负责政权交接工作的接管会成员之一,他被分配到内七区第七工作组。他们当时的口号是“接管旧政权,砸烂旧保甲”。在1949年夏天,工作组改为街政府,于八九月份和派出所合并。于是李老被调到派出所工作,从1949年底到1954年,直到担任西单区(今西城区部分地区)派出所所长,一直从事着基层工作。1954年李老由派出所调到公安分局,之后调到西城区委宣传部,做理论工作。

1961年5月,李老调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历任新闻组副组长、编辑部副主任、编委会成员。1980年,北京电视台成立不足一年,人才紧缺,李老又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调到了北京电视台,任副总编辑、副台长。1986年,李老重新回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担任台长,并在这一岗位上离休。担任台长期间,李老被评为高级编辑并任北京市新闻高级职称评委会成员,这也是对李老业务能力的又一次证明。

离休以后的李老仍然对自己从事了大半生的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十分重视。现在还兼任北京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等职,以蓬勃的激情促进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李老既是一位知人善任的老领导,更是一位专业能力很强的老记者、老编辑。《试论广播语言》、《发挥广播电视优势,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解放思想,开创电视新闻宣传报道的新局面》、《论首都意识》、《浅谈对新闻舆论导向几个热门话题的初步认识》、《从北京风波看新闻广播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等新闻广播领域的专著,在业界、学界都有巨大影响。

虽然李老在清华学习的是法律专业,但除了最初几年公安局的工作与法律关联还比较紧密以外,自1958年李老调入西城区区委宣传部,李老一直都是在新中国的新闻宣传事业上奔波劳碌着,而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老认为,在大学里,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识性的学习,而是核心学习能力的掌握。大学的学习不应该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而应该登台望月,看见满天星辰。广博的知识积累,对于今后的人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李老那一代大学生毕业时服从国家分配,就业选择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怎样的慷慨陈词。他们只是用行动为清华精神注入了深刻的内涵,他们只是用清华的精神激励自己走过了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李老所去的地方,“哪个岗位需要我,我就能顶上去,秉着清华人的品性,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奋力拼搏”。

李老对清华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对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李老作出了这样的解读:“做人要立志,要奋发图强,这不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整个国家。做人不能只考虑个人,还要心怀天下。”对于校风,李老概括为“三实”,即务实、朴实、扎实。在从事了一辈子的新闻广播生涯之后,李老认为,做新闻工作也要像校训要求的那样,能够心怀天下。

晚年的李老喜欢写诗,并为清华百年校庆创作了一首古体诗,收录于他的诗集《旧体诗习作吟草》中,以寄托自己对清华母校深切的关爱和殷切的希望之情。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