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心拳拳 ,育人情切切:李恒德院士访谈录

2019-12-2513:14:08爱国心拳拳 ,育人情切切:李恒德院士访谈录已关闭评论

他,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国际材料联合会主席,他虽名满世界,荣誉载身,但却保持着谦虚平和的作风。他做了10年核材料、20年离子束,30年仿生材料,在他的带领下,清华材料系的生物材料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却从未停止挑战自我的脚步。李先生的品格与经历是清华的财富,让我们走近这位受人尊敬的长者。

【李恒德简介】

李恒德,男,材料学家,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21年生于河南,1937年考入北洋工学院,1944年通过教育部设置的“英美奖学金”留学考试并于1946年3月赴美留学,后在卡耐基理工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1954年12月离美回国,分配到清华大学工作,先后参与筹建了清华大学机械系的金属材料专业、工程物理系的核材料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曾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主任、清华大学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材料及工程科学部第一任学部主任、国家学位评审委员、国家发明评奖委员会冶金组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会主席等职。第一次见李恒德院士是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材料系建系20周年的重要活动——“以身许国:中国材料科学发展之见证”报告会上。就是这一次的简短的会面,使我为他的一生经历和高尚情怀所折服。这一次来到李老先生的家里做访谈,是我们的第二次见面。

李院士依然是那么谦逊,正如他本人喜欢“李先生”这个儒雅的称谓一样。但他的真正的谦逊却远超于一个谦虚的称呼,一直以来,他将自己的所有功劳都归于为党和国家的信任,归于大家的合作。他说,自己只是个引导者、教育者,所有的成绩和工作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荣耀是大家的,他一个人做不了。

●回首岁月,硕果累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李先生的人生,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

1948年秋,李先生接受美国海军研究局的课题,从形变机制上阐明了金属铍的脆性。1954年12月他离美回国,1956年就在清华创立了我们国家第一个核材料专业,为国家核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关键性人才。1973年,他又利用凝胶沉淀法最早在国内研制出二氧化铀的微球。1974—1975年,李先生在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驻厂近一年时间,根据当时国内外对威胁反应堆安全的锆合金包壳管材氢氧化物位向引起的脆断问题,提出并主持了我国锆合金管材的氢氧化物分布研究。降低了燃料包壳管材氢脆开裂的倾向,提高了反应堆的安全性。这一成果在一系列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

自1978年之后,李先生领导他的研究组进入了金属离子束表面改性的研究新领域,他和他的合作者们在国际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也在国内获得了多项奖励。美国海军研究所的专家在一次国际大会上做综合报告时曾特别提到这一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这些结果对整体趋向的研究极为有用”。从1989年起,李先生的注意力又瞄准了新兴的天然生物矿物和仿生材料研究,为清华在生物材料领域紧跟世界潮流作出了卓著贡献。

李先生说:“我做了10年的核材料,20年的离子束,30多年的仿生生物材料,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生物,跨学科搞研究。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但是在这些领域里,我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在国家的各个领域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教育者,一个教授,这些就是我的荣誉和骄傲。我的人生没有缺憾,很大程度上和我的学生有关,他们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价值和希望。”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李先生说,他的一生很多事情都算是意外的惊喜,因为无欲,一路走来,都是收获。

李先生1921年农历6月30日出生在河南洛阳,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物性格,也造就了李先生刻在骨子里的爱国之情。一个从小巷子里走出来的孩子,内心是充满感激的,在他同龄的孩子还在嬉戏玩耍的时候,他已经上学了。能够留学国外也是不曾想过的,他说只是因为人家在招生,而他恰巧考试通过而已。李先生无疑是谦逊和爱国的,当时国外的条件比国内好得多,他却完成学业后毅然决然地回国。他说,回来建设祖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能回到清华任教,也是他不曾想过的。李先生还说:“我这一生都没有一定要怎么样的想法,小时候没有,现在也没有。因为要求不高,从来都不去攀比,活着就不会很累。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培养学生,看着他们从懵懂无知到渊博成才,在各个领域作出贡献,就已经很幸福了。”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李先生这一生都在进行着创新活动。回国创立材料专业,组建实验室,探寻研究课题,跨学科跨领域开展新研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同时,李先生也关注着国家的创新体制,他说创新不是仅仅谈理论这样的空话。创新不仅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体制上和机制上的。从科学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说,要从基础创新、产品创新、国防创新、教育人才创新和政府企业联合创新等五个层面去入手,去落实。李先生用自己丰富的一生,为我们阐释了一个道理:把自己融入国家,把思想传给后人,生命无止境,创新永不止!

●科学传承,满怀期望

在访谈的结尾,李先生谈及了年轻人应该怎样对待科学的问题,他鼓励青年学生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人要有“敬业乐群”的精神。人的一生虽然可以兴趣广泛,但精力有限,一辈子只能干好一两件事,不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然而现实需求往往与主观愿望有矛盾,这就要求一个人不时改变自己的具体工作。一个人走到哪去,跟他所处的环境条件、机遇等有关系。同样,能不能作出出色的成绩,也往往跟其所在的环境条件、时代机遇等有关系。李先生谈到,职业没有高低之分,贡献可能有大小。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敬业乐群”的精神,如果首先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一个人的一生应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最有价值的。李先生说:“如果仅仅追求物质上的安逸,那么20世纪50年代回国前,我在美国工作的月薪就是500美元。但是,比较以前留在美国的同学,几十年来,我一直自认为活得比他们更有意义,因为我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为祖国作奉献。当我能够把我的一点一滴努力献给自己的国家时,那才是我生活的真正意义和我最大的自豪。”

第三,一个人的爱国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潜移默化的。中国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值得当今的每一个中国人自豪。李先生谈到,他在美国9岁的孙女,老师要求作业必须默写出50个州的州府,这就是美国人对孩子的一种爱美国的教育。对于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中学时代开始就要坚持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人民。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