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并不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出现的,人类是在不断摸索中才“发现”了货币。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已经有几百万年了,而货币却只不过是几千年以前才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中的。在远古的原始部落中,人们每天可收获的物品非常有限。人们的劳动直接根据整个部落的需要并在部落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生产出来的物品归部落所有并统一分配。因为物资的极端缺乏,人们很难有剩余的物品进行交换。没有交换就不可能有货币。没有交换对象,你有什么都是白搭。所以说在原始的部落社会是不存在货币的。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所谓社会分工就是将原来一个人干的多种活分给很多人干,每个人干一种。社会生产的分工使得每个人只生产某种特定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在满足了个人的需要之后还存在剩余,因此个人就需要把它交换出去,以获取别人的劳动产品,同时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在世界各地,交换都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是直接的物物交换,然后是通过媒介的交换。
随着交换行为的不断增多,物物直接交换变得越来越不方便。例如,羊的所有者要用羊换粮食,如果粮食的所有者正需要羊,则两个人的交易可以成立,皆大欢喜。但更经常的情况是,当羊的所有者希望用羊来交换粮食时,粮食的所有者此时并不需要羊,而是需要别的东西,如烟草;如果烟草的所有者也不需要羊,而是需要斧头,那么就需要了解斧头的所有者需要什么;如果斧头的所有者恰好需要羊,那么羊的所有者可以先拿羊换斧头,然后再拿斧头换烟草,最后再拿烟草换粮食。至此,羊的所有者才实现了自己换取粮食的目标。但是,纵然客观存在最终解开需求锁链的可能,而要把它一步一步地解开则要花费极大的精力,更何况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这样的锁链并非必然存在,并且即使这种需求锁链在商品的种类上存在,在数量上也不一定能恰好满足要求,这也会导致交易无法完全实现。
物物交换的矛盾之所以凸显出来,是由于进入交换领域的物品越来越多,交换行为越来越频繁。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其用途更多地为进入市场的人们所需要。当各种物品都频繁地要求用这种物品表现自身的价值时,这种物品就成为所有其他物品价值的表现材料,成为所有物品的等价物。而这种物品一旦成为所有其他物品用来表现价值的等价物,那么它就具有了可以与所有物品交换的能力。
于是,古代人发现,这种等价物开始具有了与其他物品不一样的作用,它可以用来充当直接物物交换的媒介,人们想要用自己的物品交换之前,先要换成媒介品,然后就可以方便地用媒介品换取自己需要的其他物品了。这种媒介品就成为了最初形态的货币。
所以,货币的诞生源于直接物物交换产生的不便,而货币的发明者就是那些需要将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进行交换的人们。
【小贴士】
货币的诞生是与交换紧密联系的。在日益频繁的物物交换过程中,当一种物品进行交换的次数较多,其用途更多地为进入市场的人们所需要时,这种物品就成为了方便物物交换的媒介品,具有了最初形态的货币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