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是国际上的强势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一直很少被撼动过。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各个国家都在为争夺自己的货币地位而努力,这些国家都希望在国际贸易中能提升自己的地位。 在追求货币地位的时候,这些国家甚至把货币地位放在与军事地位一样重要的位置。 而抓好货币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 强国总是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追逐霸权和利益,同时又排斥其他国家取代自己的位置。
20世纪4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的黄金储备,布雷顿森林体制又确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制,所以美国从此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霸主的位置。
美国在国际贸易中通过多种方法来提升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知名度,1947年美国向欧洲推出了马歇尔计划。 此时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元气大伤,由于生产资料的落后与生产工艺的不完善, 导致国民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维持国民日常的生活,政府不得不从海外购买一些居民日常生活用品,购买这些物资耗费了政府的资金,加之政府外债在不断增加,导致国民对本国经济和货币形态产生了异议,信心受到很大的动摇。
此时的美国,扮演了救世主的形象,美国对这些国家提供了帮助,使生活在贫困中的民众得到了救助,每个人都吃着美国援助的面包。虽然美国提供的是免费的援助,但美国政府却要求这些国家购买美国的商品,双方还规定了以美元为主的支付方式。
最让人难以容忍的是,美国居然让这些国家接受美国对他们的经济干预,并降低对美国关税的税率。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这些国家实行了经济援助,使这些国家对美国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当出现危机的时候,美国一定会挺身而出帮助他们,据估计美国以贷款的方式向这些国家提供的援助高达131.5亿美元。
这一举措也为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由于美国出现了货币農汤,使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流产,美元一路贬值。
此时的世界贸易出现了新的格局,美元从此前实行的固定利率制度变成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流产了,美元也不再是单一的国际货币形式,但是美元在国际贸易中还保持着很大的比重,依然处于领导地位。
此时美国政府非常清楚,只有更好地保持住美元作为全球结算货币的地位才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好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 由于世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石油需求量占70%的欧美等国家的可探明储量不超过20%,这些石油输出国还是习惯于用美元进行贸易结算。这期间就因为美元和石油爆发了几场战争。
1978年法国和德国的财政部长达成了一致观点,并建立了新的欧洲货币体系,欧元的建立使它成为继美元之后的第二大主要货币,此时美元的霸主地位已经被撼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元进一步扩张,成为和美元相抗衡的主要货币。而这些最符合欧洲国家的构想,在这些国家中,尤其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把欧元看成是与美元相抗衡的最有力的货币,也是挑战美元
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最佳货币。美元意识到欧元对它带来的挑战后,并没有着急对欧元进行抵抗,有经济学家曾开玩笑说道:“美国对欧元的态度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在国际贸易中享受到霸主位置的美元并没有向对它有威胁的欧元发起攻击,而是不予理会,很难相信美国对待欧元会如此冷漠。”
全球经济快速的增长使美国国内消费品出现了更加旺盛的增长,在美国新兴行业的带动下,美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平衡的状况。据保守估算,全球黄金、外汇储备中西方国家的储备占20.31%,石油出口国占15.9%,亚洲各国占60.94%,随着美国贸易逆差的进一步增加,贸易逆差占其GDP的比值也在逐渐增大。美元不断炬值,使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很多国家减少了美元储备而增加了欧元的储备。
欧元发行国家也通过积极的方式,向全球贸易市场推行有优惠措施的金融产品。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美元要维持在国际贸易中的霸权地位已经不再简单地通过美国经济作为发动机,而是和其他货币合作的方式来达到收支平衡。 虽然欧元对美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美元在国际贸易中仍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水平,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四分之一。然而,欧元的出现还是撼动了美元霸主的地位, 欧洲不会向伊拉克那样脆弱,美国无法通过大棒来迫使欧元屈服。 很多石油输出国也力挺欧元,纷纷表示要提高欧元在国际贸易中的比值,这给美国当头一棒。
由于受到这些国家的支持,欧元区国家得到了更多的石油。 欧元区国家把得到的石油通过欧元的方式进行标价以替代美元,用于出口石油。美国不想放弃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局面,于是,美国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