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掌柜巧得行长乌纱帽

2019-12-1612:31:29中国银行:掌柜巧得行长乌纱帽已关闭评论

中国银行是在大清银行的基础上筹建的,而大清银行的前身则是港朝的户部银行。

户部就是中央掌管铸钱的财政部门, 户部银行是清朝继通商银行后中国有史以来创办的第二家银行,也是属于官办银行。

户部银行成立于1905年8月,总行设在北京西交民巷。行址虽是一1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但是仿照西洋银行设立的。由于户部银行的靠山是户部,因此它一组建,很快就在天津,上海、汉口,济南、张家口、奉天,营口、库伦、重庆、南昌等地设立了分行。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遂废,户部银行也改名为大清银行,行长为贾继英。这个贾继英是山西人,字俊臣,祖籍是榆次的郝家沟。贾父叫贾文明,人称“贾秀才”,家里一贫如洗,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老岳父实在不忍心自己女儿在贾家挨饿受苦,派人说:“你们那穷山恶水的,搬到我们这里来吧。 ”

于是这贾秀才从郝家沟迁到了六堡村。

这贾继英就生在六堡村,贾秀才对儿子寄很大希望,从小就教他读书认字,后来还把他送到私塾读了几年。但是贾家终究不殷实,贾继英读了几年私塾就辍学了。15岁时,贾秀才只好把他送到榆次城里有名的大德恒票号做学徒。

票号,就是山西商人经营汇兑业务的钱庄,这时山西票号几乎操纵了全国的金融,在全国都赫赫有名,并且山西也出了不少的大钱庄。这票号首先在山西出现是大有渊源的。因为山西地处偏僻闭塞,交通异常不便,而山西人又很会做生意,许多富商巨贾以及放任外省的官吏出门时,携带大量的银子很不方便,路上又怕土匪强盗抢劫。因此,一种专门的转寄汇兑、既方便又放心的金融机构-票号出现了。票号主要经办汇兑、存放款,甚至还代大清政府汇解京饷和军饷。结果,越办越大,生意也越来越好,全省票号已发展至30余家,分号400多处,遍及全国各省,并且幅射国外。这些票号收存中央和各省地方官款,吸收官僚富豪存款并给予借垫等业务,它们实际上就是发挥了早期银行的作用。

贾继英来到大德恒票号后,精明干练,有胆有识,善于应对,掌柜提拔他为跑街,常驻省会太原。在太原,贾继英不久又被提拔为分庄经理,他社会交往日广,逐渐有了声望。 但是,一个票号的小小分庄经理又如何能当上大清银行的行长呢?

这其中却是一个机缘。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拳兴起,受乡了洋人窝囊气的慈禧大后暗中怂恿义和拳攻击洋人,挑衅洋鬼子。一天她收到列强要她退位的通告,气愤之余宣布对洋人宣战,于是大清王朝出演一场军队与拳民围攻外国驻华使馆的闹剧,八国联军从天津发动进攻,一路攻遊北京城。 慈禧大后打虎不成反彼虎伤,在洋鬼子攻打紫禁城东华门时,慈禧大后带着光绪皇帝以及一大堆嫔妃,亲王和一班文武大臣仓惶出走,向西逃窜。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西奔一千乡里,一路上没吃没喝的,又冷又饿,沿途竟不见一个百姓,官吏更是绝迹了,找不见人;到达怀来县时,才有一个县令吴永前来接驾。 这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经怀来,徐沟到达仙西祁县后,才停下来,行宫就设在大德恒总号。

皇帝和皇太后驾到,才大气粗的大德恒票号隆重接待。

在接待皇帝和皇太后时,大德恒票号的当家人下令沿路用红绸缎作地毯,一直铺到票号大殿,筋疲力竭的慈禧太后第一次恢复出逃后的尊严,对票号甚为满意在这段时间,贾继英和随驾大臣桂月亭、董福祥等认识并开始交往,这次慈禧太后仓皇西逃,没带多少盘缠。 她虽是逃难,生活,享受却一点都不能减,但盘缠花光了,不得已,慈禧太后下令山西巡抚前去筹措,这时八国联军正在北京烧杀抢掠,慈禧太后的行宫圆明园也被烧得焦土一片,大清王朝局势岌岌可危。因此,尽管巡抚出面筹钱,许多人纷纷退缩,不肯冒险借钱,因此筹钱筹粮十分困难。

正在山西巡抚一筹莫展时,太原分庄经理25岁的贾继英承诺,答应筹措30万两银子。他气魄之大,在各号掌柜之上,连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李莲英都大吃一惊。

慈禧太后听说后很是高兴,亲自召见他,核实筹钱之事。

贾继英在当面答应筹30万两银子后,又跟上一句话,说:“太后西行时若有税赋收入,还请允许大德恒经营。”

“没问题.”慈禧太后这时只要有钱就行,想都没想就满口答应了。几天之后,贾继英把30万银两一分不少地如数奉上。 慈禧太后又有了银子花,也就“守诺”将沿路搜刮的银钱陆续存入大德恒票号,使票号获利颇多。

后来,慈禧太后又逃到了西安,并且一住就是一年,大德恒俨然成了大清朝廷的临时府库,那借出的30万两银子换回的赋税业务的收入,使得大德恒痛痛快快地赚了十几个30万。这高兴得当家的阎大掌柜逢人就夸贾继英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千年也出不了个贾继英”。

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赔款割地的和约,联军同意撤离北京城,于是慈禧太后起驾回京。尽管慈禧太后一伙人离开了西安,但从此以后, 贾继英和随驾大臣桂月亭、 董福祥等或面晤或书信往来并没有断绝,交往更加密切,贾继英还经常进京面驾,奉上些慈禧太后喜欢吃的山西大枣什么的土特产。这把慈禧太后高兴得提起贾继英就夸赞。

这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引起全国哗然,变法图强的声音越来越强烈。1904年,清政府决定变法,在金融上试办银行,慈禧太后特诏贾继英进京,让他筹办户部银行。

户部银行本银只有400万两,次年银行开市。可是四年之后,银行资本已增至1000多万两,慈禧太后一听有这么多钱了,便改户部银行为“大清银行”,御命贾继英任行长。贾继英因一股才气和魄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官办银行一一大清银行的行长。

1909年,大清银行又设立杭州、开封、太原、福州、长春、广州、芜湖,长沙、西安云南、江宁等分行。然而,好景不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第二年1月,大清银行倒闭,贾继英也在革命洪流中潜逃回山西老家,过起了赋闲日子。

大清王朝被民国替代后没过多久,贾继英又东山再起,担任了晋胜银行行长,并代办交通银行在山西的业务,但他在军阀混战的环境中并无大的成就,后来甚至转行做五金行生意,往昔的辉煌不再。岁月匆匆,近十年过去,1935年, 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为了独霸山西, 在金融上也采取措施,在他的策划下,山西省银行、晋绥地方铁路银行、绥西垦业银行、晋北盐业银行共同设置“山西实物十足准备库”,阎锡山亲自兼任督理,聘贾继英为经理。这次贾继英转回老本行,经营才华再次显现,这个准备库尽管规模很大, 但发展迅速,财产丰厚, 马上就成为阎锡山对山西经济的“垄断库”。

但是,这时日寇正得寸进尺侵占中国,蒋介石又大肆“剿共”,时局岌岌可危,1936年,贾继英目睹这种混世之象,终于心灰意冷,辞去经理职务。第二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攻克阎锡山号称“天下第一钢山”的山西防线,贾继英西行避难,逃到了兰州。这一年冬,适逢中央银行兰州分行行长病故,民国的财政部部长是山西太古县人孔祥熙,他力持贾继英出任中央银行兰州分行经理。贾继英推辞都推辞不了,一上任,官职接踵而来,孔祥熙先命他兼任大西北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行联合办事处主任,接着,又 叫他再兼任甘肃省银行督办。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身兼数任,成为大西北的财神爷。但是,他只干了七八年就不行了,1944年,他因患肾炎病故于兰州,时年70岁。

这是后话。

且说辛亥革命初起时,清政府摇摇欲坠,各地大清银行分行都受到了大冲击。在风起云涌的草命浪潮中,都知道清政府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不倒也持续不了多久,大清银行是清政府的官方银行,因此,谁都不肯将活命用的现款存进来冒险了,各地银行负责人也不敢揽储收存款,免得清王朝垮台后自己被乡里乡亲追逼着还钱。而行长贾继英是一个小掌柜出身,对政治一窍不通,更是没见过这 种混乱情况,面对危局,他生怕把贫苦人的活命钱拨人自己的银行,最后打“水漂”,因此面对手下缩手缩脚、不敢四处揽储的情形,也是死活不吱声,更别说采取什么果断措施,大清银行|眼看着就要倒闭关门。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另选能人。

清政府选中了叶景葵,企图让他将大清银行起死回生。

叶景葵,字揆初,浙江杭州市人,生于晚清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家庭。他虽为江浙人,却在江浙生活时间不长,38 岁 以前都是随父生活在中原和北方,除了应试科举中进士外,就是在北京通艺学堂研习英文和算学。在康有为变法维新时,他和新派人物频繁交往,也产生了兴实业救国的志!向。因此, 他虽为旧科举出身,却颇有现代实业头脑。因为出身权贵的家庭关系,他与官场及北方实业界人物多有旧谊,1902年四川总督赵尔巽欣赏他的才学,招他为幕府。从此,叶景葵踏人仕途。

辛亥革命前夕,叶景葵正随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在东北当师爷。1911年12月,他被老领导赵尔巽推荐,被清政府调到天津,任天津造币厂监督。可是上任不到两个月,朝延又急令他前往北京,出任大清银行正监督,封以三品京堂候补。

原来,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眼见贾继英不行了,指望他能使清廷的金融摊子绝路逢生。

可是,这时清政府即将寿终正寝,全国上下因铁路收回国有而风潮迭起。 叶景葵到京后,奉命前去吉林查办管钱局火灾事件,并考察东三省的币制。他刚从吉林行至辽宁,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就传来了,他只好星夜赶回北京。而这时整个形势已无可收拾,革命洪流大势所趋,叶景葵在北京没呆几天,就惶惶不安地返回了上海,准备一旦局势变危,就带着老少返回浙江老家去。

大清银行行将倒闭,市民深恐手里的纸币成为废纸,纷纷手持纸币去各银行兑换银元,各地出现了挤兑风潮。在这场全国性的挤兑风潮中,一般票号全军覆没,钱庄、银行也倒了一大批。大清银行也名存实亡。

大清银行短暂的末代监督没有能够挽救大清银行灭亡的命运。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