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上台, 就必须解决宋子文留下的烂摊子。 蒋介石军费支出浩大,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了筹措巨大的军费,蒋介石一直策划在金融领域内加强统治,其中,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要实行币制改革,彻底把全国上下手中的钱一一揽过来。这是一个庞大计划,蒋介石的手法是先废两改元,然后建立中央统一币制,自己发行钞票,这样就可以想要多少钱就印多少钞票,不愁“没钱用了”。
早在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后,就提出废两改元的建议。1929年美国人甘末尔应聘来中国,成立甘末尔设计委员会,主要计划改革币制。 宋子|文为了协助甘末尔设计委员会工作,制定一种空白表格,调查全国各重要都市的货币流通情况,发交各地商会填报,译送该委员会参考。结果,该会花了很多的时间,写出一篇《中国逐渐采行金本位币制法草案》,它的主要内容,是新币定名为“孙”,一“孙”含金60近18 66公厘,折合美金0近40元。这一年金价上涨,银价跌落,关税收人很受影响,国民党政府就把这个所谓新币“孙”套用在征收海关进口税上,叫做“海关金单位”,自 1930年12月1日实行,以避免关税因银价低落遭受的损失。
甘末尔是一个以替经济落后国家计划改革币制为职业的“专家”,他曾为南美哥伦比亚、智利和非洲南非联邦等国计划改革币制。他的这个金本位制方案,实质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就是把中国银元售给美国换作黄金准备,存放纽约。他的委员会仅仅草拟这个方案,用了很长的时间,花了90多万美元。结果,这个方案与甘末尔在波兰等国所拟方案并无多大差别,只是用很长篇幅写了一大套无必要的程序。他的这个金汇兑本位制的特征是把本国的准备金放在外国,印度曾首先实行这种制度,以后,缺少黄金的国家也都相继实行。结果,被它弄得世界经济危机一动荡,除了法、比、荷、意、德几国仍然坚持金本位制外,以英国为首的全世界几十个国家都货币贬值,实施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被它弄得狼狈不堪。这个金汇兑本位制如果双方关系恶化或者打起仗来,准备金不在本国的一方就有准备金被冻结或者被没收的风险。
但是,由于中央造币厂没有成立;另一方面,对于币制改革,还有直接就改为金本位的主张。甘末尔的币改草案提出后又束之高阁,改革币制以银本位入手的主张又抬头。
中央造币厂原聘美国人赫维德为总技师, 赫维德在北伐前任上海造币厂技师,后来因为厂里经费支绌,又因是工人出身,不为国民党财政当局所重视,在开铸“银本位币"前解职回美。 接着,孔祥熙聘请美国人葛来德博士为顾问。 该厂技师钟望荣、黄福祥、温宗禹三人都曾在美国费城造币厂学习。最后,他们设计“银本位币",它的图案一面是孙中山先生像,一面是帆船,上有飞鸟和太阳,祖模也是美国费城造币厂所镌铸。 铸出样币后,孔祥熙一看是太阳图案,怕起误会,立即取销。
1934年,在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蒋介石加快了垄断纸币发行的步伐。
这时发行的纸币是要兑换银元的,在性质上还是银行券,因此,蒋介石不能为所欲为地任意发行纸币,因此,只有不兑现纸币,即由“国家所发行的强制通用的纸币”,即法币,他才能任意发行纸币,想要多少钱,就印多少“钞票”。
这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经济上的争霸形势出现了新的特点,美、日两国崛起,英国日渐衰落,形成了美、英、日在中国角逐的新局面。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入侵华北,在华投资方面,大有超过英国之势。美国曾于1933年在伦敦国际经济会议上签订了白银协定,承担了稳定世界银价的责任,可是它却于1934年6月颁布<白银法案》,在国内外大量收购白银,从而抬高了世界银价,在引起世界银价暴涨,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使中国外货倾销,出口困难,工厂倒闭,失业增加,金融发生恐慌。
金融恐慌由上海波及全国,几十家银行和上百家钱庄倒闭,其他勉强生存的银行、钱庄也是钞票挤兑应接不暇,资金周转不灵,人心浮动,惶惶不可终日,上海各大银行的总行都纷纷急电外埠各地分行,命令尽量将现金汇往上海支援总行,先巩固总行基础,否则总行一垮,分行更是不能存在了。 因此,各地分行只要有点余力即尽量汇往上海支援总行。
美国抬高世界银价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性既是如此之大, 按理早就应立即向美国提出严正抗议,可是,一直延迟到1934年8月20日财政部长孔祥熙才向美国政府提出软弱无力的照会, 轻描淡写地指出美国政府违背了伦敦白银协定稳定世界银价的精神。
在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后不久,孔祥熙在美籍顾问杨格的建议下,向美国表示中国愿以白银向美国交换黄金,以便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美国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
孔祥熙对美国的乞求遭到拒绝后,10月 15 日, 不得不对白银征收出口税和平衡税,企图阻止白银的大量外流。 此后,表面上外商银行输出白银好像有些减少,但实际上白银仍大量通过各种渠道走私出口,使得国内的财经情况更加恶化。 在此情况下,孔祥熙只得再次向美、英两国乞求援助。
这时, 孔祥熙的法币改革方案由江浙财团的几位首脑人物组成的智囊团和杨格、林奇、罗克哈特三位美籍顾问的直接参与下大体上连细节都拟订好了。在英国李滋罗斯来华的第二天,杨格就向他详细介绍了中国的情况和打算采取的措施,李滋罗斯就同意杨格的看法,认为中国元无论如何都必须脱离与白银的关系。10月2日,孔祥熙又再次把拟在一个月以后实施的币改方案全盘告诉了李滋罗斯。
李滋罗斯表示同意这一币改方案,但是,他认为中国要实行币改,必须取得国际借款,并且,他开始为孔祥熙筹措一千万英镑的国际借款。 可是,李滋罗斯刚一行动,就先遇到日本的反对。 日本驻华大使有吉明明确地告诉李滋罗斯和英国驻华公使贾德干, 日本不参加这样的贷款。 就这样,李滋罗斯的国际贷款计划便完全落空了。
这时, 李滋罗斯和他的助手英兰银行的罗杰士积极参加改组中央银行为中央准备银行的筹备工作,并曾参与了法币方案的讨论,在讨论法币应与哪国货币发生联系的问题上,李滋罗斯极力主张法币应钉住英镑。但就在此时,美国财长摩根索却坚持中国的法币必须钉住美元,两方争论不下,形成僵局。最后孔祥熙出面来转圜,他企图以它作为取得借款的条件,说:法币钉住哪国货币的问题可暂时搁下来,留待以后解决,谁能对中国币改提供贷款,中国的货币就钉住谁。
这时,南京政府通货情况非常严重,外汇空虚,并出现恐慌,孔祥照打算将白银直接售与美国政府,换取外汇,在公开市场抛售,必将刺激白银市场,孔祥熙要求向美国政府出售一亿盎斯白银,第一批先交五千万盎斯,其余在四个月内实行法币改革。
可是,在会谈中,摩根索要求他提供全部的币改计划, 并表示中国新币必须要与美元联系和美国必须对中国外汇基金进行监督。
10月29日,摩根索对罗斯福总统说:“在李滋罗斯还在中国的时候,中国人竞找上了我们,真够意思!"他表示可向中国购买一亿盎斯白银。几天后, 孔祥熙立即将拟在几天后实施的法币改革计划秘密地通知了摩根索。在当天,孔祥熙又给美国财界一要人发出另一份密电,向美国暗示,如果美国政府能大量购买中国白银和贷款给中国,中国新币也有可能与美元发生联系;如果美国仍然犹豫不决而英国借款又告成功的话,到时中国新币就只能与英镑发生联系,而美国也就不能怪他事先没有通知。
就在美国政府收到中国币改计划的第二天, 摩根索就在谈判中正式向中国提出了购银的五项条件:
一、美国同意向中国购买一亿盎斯船上交货的白银.
二、此项售银的全部收人应完全作为稳定中国货币之用。
三、中国成立一个由三位专家组成的平准委员会。 根据君子协定,双方理解该委员会的一名成员将来自大通银行,另一名成员来自花旗银行。
四、中国出售白银所得之基金应存放在中央银行在纽约的代理行,双方理解该代理行应是一家美国银行。
五、双方理解,本协议如经双方同意,则在中国政府实行币改时,中国元应按下列任一方式进行兑换:(甲)以确定数额的中国元兑换美元,其兑换率由中国政府在开始时即确定之;(乙) 按每盎斯三十五美元的价格兑换一定数量的黄金,或按每盎斯一点二九美元的价格兑换一定重量的白银。
这五项条件概括起来就是赤裸裸地要求中国新币必须钉住美元,并把中国的外汇资金全部存放美国,使中国的货币加人美元集团。
就在美国政府提出这些要求而还没有得到答复的时候,11月4日,孔祥熙就匆匆忙忙地实行了法币改革。
为什么法币要匆匆提前出笼呢?
原来,这时华北政局异常紧张,日本唆使汉奸在河北省香河县发起暴动,占据县城。同时,华北日人走私白银更达到一个新的高潮。与此同时,自10月23日起,市场上谣言纷纷,传说中国币将贬值三成五,24日更谣传中央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三行纸币停兑,于是市场呈现恐慌,标金飞涨,汇价大跌。 11月 1日,行政院院长、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又被刺,人心更加不安,从2日起,不少人向银行提存或要求兑现,各个银行突然面临挤兑风潮。 这天正好是星期六,第二天是星期日照例休息, 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事态还可能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孔祥熙不得不在11月3日晚宣布实行法币改革。
法币出笼后,英国是大力支持,日本是坚决反对和破坏,美国则乘机进行要挟。
在法币出笼的第二天,英国驻华公使贾德干就发出英皇敕令,要求在华的英商和侨民遵守法令,所有在华的英商银行纷纷表示愿意交出白银,换取法币。 同时,汇丰银行也给予法币以巨大的支持,以三厘低息贷款贷给国民党政府200万英镑。
美国表面上对中国法币改革表示同情,但担心法币已与英镑发生了联系, 因此总是想通过购银谈判尽量把法币拉过去钉住美元。在11月6日继续举行的谈判中,孔祥熙表示国民党政府基本上可以同意美方提出的一至四项的条件,但对于美方要求法币必须钉美元的第五项条件碍难同意。而美国方把第五项条件作为它的最根本的要求,坚持要孔祥熙同意这一点,否则,就不考虑购银的问题。
这时美国财长很清楚,国民党政府在实行法币改革时,手上并没有掌握多少外汇。于是,抓住了国民党政府的这一致命弱点,乘机要挟,非要法币钉住美元不可,否则,就不购买中国的白银,届 时法币就只得完蛋。可是,孔祥熙深怕法币突然钉住美元一定会遭到英、日两国的强烈反对,因此在11月8日急忙电告美方:“日本对币改法令已表现出极大冲动,怀疑我们与英国有所协议,其实这些都是莫须有的。币制改革法令之所以在措辞上小心谨慎,不明确表示法币与任何特定货币有联系,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避免遭到反对。你们现在同意法币与美元或黄金发生联系,我们不禁要问,美国政府是否打算帮助我们向日本进行解释呢?”
在这封电报的附言中, 孔祥熙向美国财长打出了他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孔祥熙在电末附言中对施肇基说:“附带说一句,我们维持目前的汇价水平决不是在搞什么、虚张声势的欺骗行为,因为即使到了最坏的场合我们总可以在公开市场上抛售白银, 不过这样做对我们两国都将不利而已.”
此时,美国最怕的就是中国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白银,因为这必将迫使银价大跌。孔祥熙抛出这张王牌,也正是想借此要挟美国,使美国政府在售银谈判中能作出一些让步。他的这张王牌果然起到了预期的作用。11月9日,摩根索向罗斯福总统汇报说,中国内部的压力使中国不能把新币钉住美元,而且中国还遭到来自日本的压力。经过几次的讨价还价,美国在法币必须钉住美元这一点上暂时作了让步。11月 13 日,中美两国财政部达成了中国向美国出售五千万盎斯白银的协议。这5000万盎斯白银后来由上海花旗与大通两行各投标2500万盎斯运往美国,并将价款存入纽约总行。
在法币实行后,日本是一直坚决反对,日商在华银行首先带头反对交出白银,日本浪人更在上海、厦门、广州等地拼命以高价收买白银输运出境。同时,他们还指使华 北当局截留白银五千多万元,不准南运,并借口华北人民反对白银国有,大搞华北币制独立运动,企图使华北五省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
法币出笼后不久,美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谁能够控制中国的外汇基金,谁就能够握有中国币制的最高支配权。 美国也知道,法币的汇价是以五年来对英镑的平均汇率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法币在技术上是与英镑有联系的。同时,英国也正利用银价上涨的机会帮助孔祥熙在伦敦出售白银。如果让这一情况继续下去,英国对中国货币的控制权还可能进一步得到加强,美国对此当然不甘心。为了对付这一形势,美国政府决定暂停在伦敦市场购银,从而迫使伦敦银价不断下跌。结果,伦敦银价更加惨跌,弄得伦敦市场竟不能决定市价。
银价下跌实际上等于中国外汇基金的减少。12月中旬,日本在华银行再次向中央银行大量购买外汇,迫使孔祥熙不得不再次哀求美国财政部再购买中国白银五千万盎司。当摩根索获悉中国拟在世界市场出售二亿盎司白银时,他认为这是孔祥熙在玩弄两面手法,他对国民党政府没有履行其诺言真正地向美方提供了有关中国货币方面的情报感到生气, 拒绝了孔祥熙的这次要求。
1936年1月21日和26日,孔祥熙又两次电告美方,说现在银价跌落,又导致了新的不安,大大贬低了中国通货白银准备的价值,损害了人民的信心,希望能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
于是, 摩根索建议孔祥熙派有代表性的银行家去美国讨论中国币制问题。孔祥熙派江浙财团的第一号人物陈光甫去美谈判。陈光甫等人抵达美国后,随即与美国财政部开始谈判。
4月 7日,陈光甫与美国财长摩根索举行第一次会谈。会上,摩根索大讲漂亮话,说美国唯一关心的就是帮助中国,并不寻求商业利益、铁路或其他让与权。可是,在接下来的谈判中,美国财长摩根索断然表示,在下列两点没有弄清楚以前,美国不准备考虑购买中国白银的问题:
一、中国保证其通货的确未与英镑发生联系。
二、中国保证在国内扩大白银的用途。
但是,在实行法币改革时,国民党政府作了简单的规定:“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此时,中国银行对英汇的牌价为法币一元合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对于美汇,则以对英汇价为基础,参照英美套汇率折算出来。 英美套汇率为一英镑合4.92美元,按此换算,得出法币一百元合29.75美元的汇率,这比过去五年对美元平均汇率26.69美元约放长一成。在2月份,当英美套汇率由原来的4.92美元变动为5.02美元时,中央银行相应地把美汇由29.75美元提高到30.25美元,而对英汇则仍维持为一先令二便士半,这样引起了美国的猜疑。摩根索看到这个报告时认为法币已经钉住了英镑,在4月13日会上,对此大为不满。尽管陈光甫一再解释,但摩根索的疑虑并没有因此消除。在会上,摩根索甚至要中国实行像加拿大那样使加元与美元、英镑都发生联系的一种货币制度。第二日,摩根索向陈光甫指出:中国通货事实上是与英镑有联系的。
对此,陈光甫也不得不承认,按照中央银行以对英汇率作基础的挂牌方式,中国元是有点像钉住英镑,他当即表示今后可以改变中央银行的外汇挂牌方式,以使法币并未钉住英镑这一问题能得到澄清, 最后,孔祥熙回复说:中央银行拟采取一种钉住英美套汇率中币值较贵一方货币的政策,亦即币值较低一方的汇价。这种汇价政策实际上对中国的出口是不利的。
在会谈中,美方一直要求中国要扩大白银的用途,要求中国在美国铸造新银元、 增加中国货币准备金中白银的比重和中国放宽工艺用银的限制。
最后,陈光甫被迫同意有条件地铸造一批新的银元币。这马上得到了孔祥熙的同意。
可是,中国已经实行了法币,禁止银元流通,而现在美国的压力下中国又在美铸造新银元, 仍 旧继续使用银元。 不但没有帮助中国放弃银本位,反而,中国却因此将重新使用银元,扩大了白银用途。 但是,这却是孔祥熙为了想取得美国贷款和多出售一些白银而玩弄的一个花招。 国民党政府同意在美国象征性地开铸五百万元银元。实际上,这批银元后来根本没有用过。
摩根索从陈光甫那里得到中国有关中央银行今后的汇价将根据英美套汇率的变动而变动和中国保证扩大白银的用途后, 即提出了中美货币协定草案。
5月15日,中美两国财政部正式签署协定。
<中美货币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货币金融领域内,中国对美国依赖的加深,孔祥熙的法币改革为以后美国独霸中国金融奠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