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新界1997年的租期届满日益临近。 因为地产业的投资受租借期的影响最大,而新界等地租借期日趋迫近,就使得地产投资者愈来愈不敢放心投资。这不仅使港英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而且对整个香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英国政府作出了这样的一种估计:“若不设法采取步骤去减低1997年这个期限所带来的不明朗情况,在8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便会开始出现信心迅速崩溃的现象。”
这使 得1979 年出任英国首相兼首席财政大臣的撒切尔夫人在香港问题上受到很大压力。1979年3月下旬,她派出香港总督麦理浩来华访问,向中国政府提出1997年到期的批地契约问题.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
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大清帝国被迫与英国殖民者签订《南京条约》,除赔款之外还割让香港岛。 不久,英军又迫使清政府缔结< 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和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葡萄牙人于1557年进入澳门。鸦片战争后,葡萄牙政府乘清朝腐败无能,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北京条约>,占领了澳门。这些不平等条约都是侵略战争的产物, 是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辛亥革命后的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
中国政府开始着手与英方谈判解决香港问题。
这时,中国在香港、澳门地区设有中国银行分行和其他中资银行共14家。除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外,其余的有在国内注册的交通银行、新华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广东省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国华银行、盐业银行等的八家分行;在香港当地注册的南洋商业银行、宝生银行、集友银行、华侨商业银行四家和在澳门注册的南通银行香港分行。但是,在众多的中资银行中,中国银行在香港、澳门地区可以说是龙头老大,业务发达,信誉也十分好。
中英一接触进行香港问题谈判,在香港的外资银行一下子如临大难,生怕 1997年中国政府介入香港事务,香港发生变化,对香港前程没有信心,纷纷准备从香港搬出“避难”。可是,香港是中国人的香港,外资银行可以搬走,其他中资银行却对稳定和发展港澳地区金融事业负有责任,为此,中国银行开始与港澳的中资银行商议组成集团,准备以强大的资金实力,增强和提升港澳银行业的对外竞争能力,为港澳稳定打好基础。1980年9月,中国银行向国务院呈送了<关于加强我港澳银行工作的报告>,提出中国银行在港澳地区银行工作中实行集团化的要求。
这个报告马上被国务院批准。随后,中国银行驻港总稽核室开始开展实行集团化工作的准备和筹备, 但是,港澳地区各个银行情况不一,一下子要求对各行实行有效的管理是不现实的,于是驻港总稽核室决定对集团化的工作分步骤地推行,目标是向着多元化经营,向现代化银行前进。中国银行积极倡导组建港澳地区银行集团化时, 中英谈判工作也突飞猛进,1981年4 月,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访华, 第二年,英国前首相希思访华。
希思这次北京之行,实际上是英国政府派他来打前战,摸中国政府的底细的。在约见中,邓小平明确地告诉希思:香港的主权是中国的,还有新界,包括整个香港,过去是不平等条约,实际上是废除的问题。中英可以通过谈判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投资问题,他说中国要维护香港作为 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影响外国人在那里投资,在这个前提下由香港人管理香港。希思回国后,把这些讯息传递给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9月23日,英国首相,有“铁娘子"称号的撒切尔夫人访华。24日上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撒切尔夫人。
这次见面,是中英双方最高级别的一次摊牌性的接触。
参加这次会谈的英方代表,是香港总督尤德、首相首席私人秘书巴特勒、英国驻中国大使柯利达;中国方面有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外交部副部长章文晋、中国驻英国大使柯华。
这次会谈在邓小平建议下, 中英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80分钟后,撒切尔夫人从门口走出来,脸色凝重。她快步走下人民大会堂大门石阶,抬眼望见石阶下方的记者,突然绽开笑脸,向记者点头示意。但是,当她走到倒数第二级石阶时,高跟鞋与石阶相绊,使身体顿失平衡,栽倒在石阶下,以致皮鞋、手袋也被摔到了一边。在旁的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一名军人及一名穿灰色中山装的工作人员见状,马上在第一时间全力将撒切尔夫人扶起,另外已有人为她拾起掉在一边的手袋,并拍了拍沾在上边的灰尘。虽然这时撒切尔夫人颇为狼狈,但她起身后神态自若,看不出“惊魂甫定”的迹象,接过别人递过来的手袋时还不忘道谢。随后,她轻挽裙摆钻入停在阶下的红旗牌小轿车内,坐好后又向记者挥手微笑,似乎叫记者不要为她跌的这一跤担心。
就在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进行香港问题的会谈后, 中国银行总行作出了一个决定:将原中国银行驻港总稽核室改称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从此,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成为总行在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派出机构。 随后,它立即根据总行授权与港澳各行进行联络和商谈。从1983年1月起,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和其他13家中资银行及其附属单位对外宣布一起组成“港澳中银集团”。
1983年7月,中英两国政府开始了第一轮谈判。但在前四轮的谈判中,英方名义上同意交还香港主权,但却坚持治权不放,并通过宣传工具制造种种舆论,说什么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的管理, 主张“以主权换治权”。同时英方还打出三张“牌”:一是“信心牌",说香港人对中国政府接管没有信心;二是“民意牌”,说香港人不愿意这么干,对内地政府顾虑很多,并发动所谓征集“民意”运动;三是“经济牌",即抽走资金等,同年9月,英资财团首先在伦敦大量抛售港币,引起港币暴跌,造成了抢购、挤兑和投资的风潮。英国这一闹,使得香港的中资银行更加意识到了联合起来维持港澳银行稳定的必要。
随后,中国银行收购、参股新华银行等七家国内注册银行,改组董事会,实行中国银行控股。中国银行与其他中资银行的合作也加快了。1989年4月,新华信托储蓄商业银行、中南银行、金城银行、国华商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盐业银行及广东省银行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董事会议,分别通过了关于接受中国银行投资和实施新章程的决议。 中国银行按照新章程公布了各行新董事会名单,从此,新华银行等六家银行成为中国银行全资附属公司,中国银行还拥有广东省银行41.2%的股权。
以后,港澳中银集团对港澳各行统一规划,协调行动,充分调动各行的积极性,发挥集团的力量,实力迅速壮大,成为港澳地区一家有名的大集团公司。
香港、澳门是中国内地产品出口、转口重要集散地,很多产品通过香港转往世界各地。港澳中银集团成立后,各行积极配合内地对外贸易发展,支持香港、澳门贸易、航运公司和国货经济的发展。
港澳中银集团的形成对于港澳的顺利回归,及保持两个地区繁荣稳定和平稳过渡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