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商银行:奇技淫巧

2019-12-1612:13:13中国通商银行:奇技淫巧已关闭评论

1840年前后,一场鸦片战争把中国人的“天朝帝国”梦一举打破,一直闭关自守而傲视天下的大清帝国第一次尝到了“落后挨打”的滋昧,接下来就是在与外国列强屡战屡败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正是在这种奇耻大辱中,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被打开了,洋人涌入中国,外国军舰、商船横行外水内海,被称为“夷务”的涉外事务越来越多。 最后,清政府不得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处理日益繁复的对外事务,民间也开始盛行“洋务”。一时之间,全国各地出现始料不及的“几于人人皆言洋务”的泱泱之势。洋务成为一种思潮。兴办洋务事业的洋务派兴起,一批封建官僚奕近、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其中李鸿章和张之洞两人所办的洋务企业为最多,汉阳兵工厂、轮船招商局等一批洋务企业出现在大江南北,有的地方还开始修筑铁路。

洋务派大办工厂,做买卖,但却常常受制于手头拮据、没有银两之困。在各国列强争夺中国这块肥肉的过程中,外国银行大量涌人中国,它们放高利贷,以银两做买卖,巧取豪夺,而且把制中国企业的资金咽喉。洋务派处处受人节制,因此也开始筹设银行。

这时,中国只有钱庄、票号,没有银行,兴办银行是新的洋务思想,更是一种新生事物。

在洋务派议论办银行之前, 国内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过办银行之说。1859年,太平天国后期总揽朝纲的军师洪仁开就提出过“兴银行"第二年,留学国外、著有《西学东渐记》的容闳也提出过“创立银行制度”。 但他们都没有把办银行的设想变为现实。 洋务派因为吃尽了外国银行高利盘剥和处处受制的苦头,因此有了兴办银行的念头,同时由于其在中国政坛上的特殊权势,办银行一事立即实施起来。

1876年,一位名叫唐廷枢的人首先提出以股份公司形式筹设一家新式银行。

这位唐廷枢曾任怡和洋行买办,此时是轮船招商局会办,因为参与洋务企业经营管理,因此产生了兴办银行的念头。 他与福建巡抚、热心洋务的丁日昌一起,设想把这家银行的总行设在广州,在上海、天津、福州、香港设立分行,资本200万元,分两次招股。因为吃尽了外国洋人的苦头,为了确保主权,他们商议“不准西商入股”,还拟定了章程99条。但是,中国人只习惯钱庄、票号,一听说要学洋人“办银行”,一个个吃尽了洋人苦头的人谁也不敢来入股出钱,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洋人做事都是不正经的鬼把戏,赚钱经商都是“耍鬼门藏”、“玩骗人把戏”,办银行存进取出、巧取豪夺是“奇技淫巧” 结果,唐廷枢与丁日昌等人张罗一番,却最终因为集资不易,股份东招西募却凑不足,计划变成了泡影。在唐廷枢之后,1877年,又有人拟在天津设一银行,计本银30万两;1882年又有人欲在上海仿照西法开一大银行,但是,这些设想都没成为事实。

三年之后,满清大臣洋务派首脑李鸿章出场了。

李鸿章多年来与洋人打交道,干尽卖国丧权的事情,却对“洋务"深有体会, 是较早接受西方文明的人之一。1885年, 他提出拟设官银行的设想。但是,他却认为此事只有依靠洋人,中外合办,才能解决清廷批准和资本来源两大难题。

1886年,美国商人米建威知道李鸿章有开办银行的意图,有意与清政府合办,便通过中国驻美公使张荫桓把一份最新美国银行章程送给李鸿章。第二年年初,他来到中国,在天津见到了李鸿章,又认识了协助李鸿章办洋务的周馥、盛宣怀、马建常、马建忠,之后举行了一次会唔。

在会谈中,米建威提出建立一家华美银行(American Chinese Bank),李鸿章一听“华美银行”这名字既有美国又有中国,马上来了兴趣,随即与众人商定银行章程。随后,周馥、盛宣怀、马建常、马建忠等人与米建威谈成一个合办银行的章程,其主要内容有:

(1)华美银行共集资本1000万元,分10万股,每股100元,华股、美股各半,中国应招的股份500万元,如招集不足可以股票向美方抵押,利率3%。

(2)由美国人黄腾·派克任总办,驻在美国,另派一美国人任副总办到中国,中国也派一副总办与之共事。

(3)先在天津、上海设立机构,其他各地分行陆续有选择地开设。

(4)中国可向该行申请借款,如开办铁路、矿山、纺织、营造等类大工程,应先禀报北洋大臣派人调查订立合约,该行可代为借款,利息从优,但银行得分拈余利。

(5)银行可鼓铸金币、银币和发行流通券,但后者不能超过库存白银之半。

(6)华美银行为李鸿章提供50万元一年无息贷款,如需另借,在150万元限度内按照美国国债利率从低计息;如银行营业因中国政府赋予特权而赚钱的,一半归中国国家,一半归银行。

李鸿章对于这样一份章程十分满意,于1887年7月23日批准。章程一式两份,由米建威和周馥、盛宣怀、马建忠分别代表美方和中方签字。在批文中,李鸿章还特地写道:“银行为各事之枢纽,该美商拟与华商合股办理,足见公正平允,本大臣无不乐为保护维持。"接着,他派亲信马建常到美国去进行具体接洽,并要驻美公使张荫桓与之配合。然而,马建常对此却感到很踌躇, 婉转地对李鸿章说:“此事恐怕还须事先禀报朝廷。"

谁知这一次李鸿章却十分大胆说:“我身为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难道连筹备一家银行的权力也没有? 等完全定局后再禀报不迟。”

马建常抵美引起了美国财团的瞩目, 很多财团纷纷表示愿意考虑为中国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但是,这却引起欲分中国肥羹的英、德、法各国资本集团的嫉妒,他们暗中把这一消息辗转传到清廷。清廷大为震惊,清朝内部守旧的顽固派一贯视办银行为“奇技淫巧”,马上上奏说:“学洋人办银行,这会破坏国家的传统乃至动摇国本!”其他人也立即附和,进行反对。把握朝政的慈禧太后一听,连银行到底是哪两个字都不知道的她立即亲自责询李鸿章。李鸿章只好急电马建常停止在美活动,悄然回国。米建威和李鸿章中美合办银行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

此后过了整整十年,即1897年,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盛宣怀开始筹备中国通商银行,中国才真正有了一家银行。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