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商银行:银行大借款引发辛亥革命烈火

2019-12-1612:09:11中国通商银行:银行大借款引发辛亥革命烈火已关闭评论

自从通商银行在上海挂牌营业后,盛宣怀的活动中心就正式从天津转稼到上海。在此之前,盛宣怀在上海成立了铁路总公司。他坐镇上海,以铁路总公司为枢纽,遥控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近制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以银行为轮盘,总揽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洋务企业。盛宣怀一人执掌这么多如此重要的企业,一时间声势十分显赫。

这盛宣怀是位“事业心"极强的人。他并不以此为满足,铁路总公司成立后,他又积极动工修建芦汉铁路。

芦汉铁路是京汉铁路的一段。修筑铁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巨款。于是盛氏一面开工修路,一面以路作抵押,筹借外债。在借款时,他提出一个与其他人修铁路不同的新主张:“必须先借华款, 后用洋债。”然而,华款毕竟有限,他只好与比利时正式签订芦汉铁路借款合同。第二年,比利时在俄、法的怂恿下,寻找借口,推翻合同,向中国索取更多的权益。迫于压力,也迫于无奈,盛宣怀只得与比国修改合同,这不仅使比利时获得了贷款的高额利率,而且还攫取了芦汉铁路的建筑权和行车权。不久,盛宣怀又与英国签订了沪宁、苏杭甬、浦信铁路借款合同草约,与美国签订了粤汉铁路借款合同。 盛宣怀实际上成为外国的买办。

几番肆意借款, 任意给予洋人利益, 盛宣怀自以为自己可以一人举锤,一锤定音,铁路合同事就如此这般了,然而,大权在握的他却没料到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了强烈反对。1903年,湖南和广东要求废除他与美国订立的粤汉铁路合同,收回自办,张之洞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被迫表态同意废除美约。可是,盛宣怀坚决反对废约,一时羽翼强硬的盛宣怀与张之洞之间发生了争吵。 从此,盛宣怀失去了张之洞的支持。

继要求废除美约的风波之后, 江浙一带也要求废除他与英国订立的沪宁铁路合同及苏杭甬铁路草约,并发展为声势不小的收回利权运动。事情发展到此,盛宣怀不得不在口头上赞成废约。然而,他又暗通列强,破坏废约运动。盛宣怀的卑劣行为激起了人民的公愤,引起了声势浩大的反盛运动。

这时,盛宣怀已是清廷不可少的炙手大员。几年前义和团运动兴起减时,他多次密奏朝延主张血腥镇压;八国联军入侵后,他秉承外国人的旨意,推动"东南互保",代表两江,两广总督与各国驻沪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使列强在长江流城的利益免受损失。事后,慈禧太后十分赞赏他在东南互保中起的作用,夸奖他说:"杏荪是个不可缺少之人哪!”得到太后的赏识后,他又升任会办商务大臣,驻沪办事,10月,又兼任办理商税事务大臣,奉命协助与各国进行增加关税改订商约的谈判。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废约舆论大起,声势不可阻挡,经商部奏请,清政府派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接管了沪宁饮路;不久,铁路总公司也彼裁撤。

但是,清政府罢了盛宣怀铁路总公司的官,却还是没能完全抑制国内的群众运动,至1907年底,浙江地区人民要求废除苏杭甬铁路草约的运动仍然在扩大,这使得慈禧太后十分不安,于是召盛宣怀进京,说:“杏荪,各地要求废约,洋人说我们无能啊,希望你拿出对策来啊!”

盛宜怀认为这次总算有了复仇的机会, 于是在慈禧面前诋毁袁世凯说:"袁大人主持的铁路政策朝令夕改,失信中外呀!"

原来,自 1902年起,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依仗势力从盛宣怀手中接收电报局、轮船招商局,尽管盛宜怀竭力反抗,在轮船招商局保住了较大的势力,但是,他在电报局中的势力则完全丧失,从此盛、袁之间播下了交恶的种子。 盛宣怀在慈禧面前攻击袁世凯, 也表明了自己 的态度:“不能丢掉列强,否则两头靠不住。”

慈禧太后谁也不怕,就怕洋人。盛宣怀的话,她马上听进去了。1908年13月,她任命盛宜怀为邮传部右侍郎。可是,盛宣怀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权势几可遮天的袁世凯反戈一击,被排挤出邮传部,右侍郎的乌纱帽也被袁世凯的手下抢走了。盛宣怀又急又气,但没有办法。

在京逗留期间,他只好另想办法,奏朝廷准许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正式合并,改为商办。3月26日获得批准,在农工商部正式注册,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盛宣怀自任总理。随后,他出访日本,治病兼考察,目的是想得到日本财阀的支持。11月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盛宜怀只好匆匆归国。

1910年8月,清廷召盛宣怀进京,再授他邮传部右待郎,并要他“帮办度支部币制事宜”。 清政府这时委他以重任,就是想借用他与外国的关系借钱,以维持国内的统治。然而,不给列强好处,钱是借不到的,与外国打交道的老手盛宜怀深知这一点,于是下决心以铁路为资本,与美、英、德、法四国银 行团谈判借款。

1911年1月,盛宣怀补授邮传部尚书,旋即,他与度支部尚书载泽共同与四国银行团签订了1000万英镑的实业借款合同。同年5月,清政府在盛宣怀的奏请下,宣布将全国商办铁路干 线收归国有,与此同时,盛宣怀又与四国银行团签订了 600万英镑的湖广铁路借款合同, 把原来已答应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又交给了列强。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方略”,实际是将铁路经办权出卖,以此来获得外来借款。

所谓的铁路国有政策实际上就是卖国政策,一经宣布,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随即引发了声势巨大的保路运动,盛宣怀立即成为万人唾骂的对象。 保路运动愈演愈烈, 终于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反清政治运动。10月10日夜,武昌湖广总督府前枪声响起,辛亥革命的战火点燃了。这时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张惶失措,惊呼“各地伏莽闻风附和,后患不堪设想”。他们一会儿下令拆毁铁路,以免叛军北上;一会儿又下令“沿途铁道不可委行拆断”,以免阻碍官军南下“平叛”;ー会儿又要把火车拖到武胜关内,怕被革命军缴获;一会儿又征调轮船从东北运兵南下,妄图水陆合剿起义军。命令的自相矛盾,朝令夕改,表现出清政府内部手忙脚乱,一片惊恐。

在事发当天, 尚任邮传部大臣职的盛宣怀立即致电瑞潋:“实行弹压,此事全在神速。”

为了运输兵械,他出谋划策,建议清廷“速派可靠军队扼要驻扎,防护桥路,尤须日夜梭巡,以免桥路损伤”,声称此着“是为至要”。

盛宣怀觉得意犹未尽,在10月20日一天内,代载泽拟了三个弹压方案,集中到一点,就是坚决主张用军事力量荡平革命军,并提醒清廷,如“旷日持久,转虑匪势蔓延,牵动全局,更难收拾”。

盛宣怀一边为清廷出谋划策,一边积极行动,10月14日,他急电招商局:“速备大轮船五只,须要船身宽大,吃水稍浅,能由秦皇岛直达汉口,必须能装四五千人、马七百匹、炮十二尊、大车七十一辆,秦皇岛二十八九人马辎重一气登舟。”

然而,革命形势一日千里,势不可挡,盛宣怀内心十分害怕,10月23日,他被迫自己递上奏折,鼓吹起用自己的老对手袁世凯,加紧镇压革命。

盛宣怀与袁世凯原是争权夺利的一对死敌,这时捐弃宿怨,决定与袁携手反对革命都是万不得已了。 在奏折中,盛宣怀不仅大肆吹捧袁世凯,而且还向朝廷提出要用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手段,在军队中“挑选奋勇冲锋陷阵者,每勇一名以两个小元宝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卖死力,这样便可扑灭革命军"。 可是,盛宣怀的狂言呓语阻挡不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更挽救不了气数已尽的清王朝覆亡的命运。

清政府面对汹涌澎湃的全国性的革命浪潮, 并不领会盛宣怀的赤胆忠心,为了平息这场全国性动乱,10月 26 日,清政府下令将他革职,大清皇帝下诏对盛宣怀“永不叙用”。这样的结果是盛宣怀万万没有料到的。然而,更让盛宣怀想不到的是,这时,他的政敌们纷纷乘机请奏朝廷将他“明正刑典”。

盛宣怀得知这一消息惊恐失措,为了逃命,紧急向洋人求援。 在革职后的第二天深夜,他便在英、美、法、德、日五国驻京使节分别派兵保护下,经天津乘德国轮船逃往青岛。

在青岛,盛宣怀致汉冶萍公司经理李维格、通商银行总董顾泳铨对银行的资金进行转移。但是,革命党很快查出清政府在通商银行有一笔60万大洋的官款,马上冻结了。盛宣怀又暗令英国洋大班马西尔坚持谎称是汉冶萍公司的买铜款,企图掩护。12月下旬,盛宣怀又央求日本人将他护送到大连,不久逃往日本。

盛宣怀逃离天津不久,辛亥革命的烈火,终于烧毁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