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商银行:办银行有妙招

2019-12-1612:06:41中国通商银行:办银行有妙招已关闭评论

通商银行的衰落杜月笙功不可没。

但这位董事长却不是一位平凡的人物。

杜月笙出身穷苦人家;爹娘早失,他流落在上海滩成为一个小流氓,最后加入青帮,成为上海滩黑社会的总头目。1927年四一二事变中,杜月笙因指使青红帮打手协助蒋介石发动政变有功,自此跃入龙门,被蒋介石聘为司令部参议,之后,又聘他担任国府谘议。 党国要人陈群、杨虎、王柏龄、陈希增等是他的结拜兄弟,一些党部委员、黄色工会首脑们纷纷拜他做“先生”。他既统领上海“下三界”的流氓、赌棍、烟贩子,又在政界、工商界担任要职,成为上海滩上惟一一个势力遍及法、英、华三界的大亨人物。随后,杜月笙在上海金融实业界频频出手,又成为财大气粗的金融实业界上层人物。

杜月笙与银行结缘,实在是一件很巧的事情。

1928年春节前夕,杜公馆来了一位新客人,此人就是任北四行储蓄会经理的钱永铭。

他来找杜月笙,是因为他到上海后,住在租界的公寓里,有两只箱子失窃,内中有几件传家之宝。他向租界当局报案,巡捕房一连查访几天,杳无音讯,毫无办法。因此有人建议他请统领上海黑道的杜月笙帮忙。这一次钱永铭上门求救,杜月笙满口答应。

第二天晚上,也就是大年夜,两口箱子由杜的司机阿发送到了钱永铭的住处,物归原主。

钱永铭打开一看,里面的东西一桩不少。

陈发说:“其中,有两样已被当掉,是杜先生派人赎回来的。”

钱永铭要还赎款,司机不肯收,说:“杜先生关照,交个朋友。”

钱永铭感激不尽,大年初一,他就特地来杜公馆拜谢。言谈之中,钱永铭建议杜月笙大办工商实业,名列工商业界后,更增名望和地位,在上海滩更令人瞩目。

杜月笙有一块心病,他总感到自己的出身底蕴不香,总摆脱不了“下三流”的心理影响。要使自己正式列人“上等人”的行列,必须要有实业作为“涨身价”的后盾。

杜月笙其实早就有这想法,此时却装起了糊涂,久久没有表态做声。“这个长远打算不知杜先生想过没有?"钱永铭坦诚地说。

“钱先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是要搞实业,也想干实业,只是那么多行当,干什么呢?我杜某还有所不知,请钱先生赐教一二。”“要搞实业嘛,首先应有个银行,先挤人财界。 在上流社会站住脚跟,且不说争身份,它也是发财的好门路,银行一面吸收客户的银根一边放债做生意,借本生息何乐而不为呢?”

“开玩笑吧?钱先生,开银行,说说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我到哪去搞那么多资本?不敢想啊。”

“杜先生经营着五别赌台,进账一定不少吧,据我钱某所知,先生仅给法国领事那那齐亚每月的红包就有18万之多,这还不包括总巡长费才尔、总探目乔万士的18万。还有杜先生在闸北、南市经营的福寿宫、凌烟阁的烟馆,也给市党部的陈群5万红包,这数目也不错的吧!具体做法,容我代杜先生筹划。过两天,我们再细谈。这两天,杜先生可以先找找人,拉些股东。”钱永铭当场表态愿意出力。

杜月笙一听,知道这事有望了,当即表示同意。

送走贵客后,杜月笙上车去钧培里给黄金荣拜年,并且请他与自己一道开银行。

同是黑道出身的黄金荣对于赚钱的行当,一向认为是贩鸦片、开赌场、戏馆为最,吃“黑”食吃惯了;大模大样地办银行、开工厂,他觉得既出力又不保险。

杜月笙可不一样,他已经认识到了现在自己的社会地位高了,不像模像样地办些实业,难以在上流社会立足。虽然黑道也不能丢,但那毕竟是上不了台耐的,久了终会使人怀疑。

“我们现在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了,光靠鸦片、赌场,上不了台面,这银行是最体面的,外国的许多大老板都是银行家。 你人一股,挂个常务董事的名,不过问事务,到时分红利,怎么样?”

黄金荣觉得这样行。因为他知道事情由杜月笙去做不会差的,杜月笙不可能做亏本的买卖。他不插手事务,只享受财香,何乐不为?

“我就听你的,人一股.”

趁着拜年的机会,杜月笙又跑了几家,拉了些股份。

到年初三,钱永铭果然送来了一套筹款方案。 但是,杜月笙还得做一些筹资,他这资本如何筹呢?

恰巧这时上海一个大财神吴耀庭,大概是得意忘形,或者色胆包天,父亲刚去世,便与父亲的七姨太干上了。

有一日,他和七姨太在床上被家里的其他姨太太当场捉住了。一下子,家里闹得开锅一样,几个遗产的共同继承人趁这个机会,准备侵吞吴父遗留下来的1000万,便告他个忤逆,要剥夺他的继承权。但是,吴耀庭死活不答应自己少要一分父亲的遗产。一家子闹得不可开交,其他姨太太们一下子把他告到了上海县衙打官司。

杜月笙听到这事,一拍大腿,对一个门徒说:“你去对姓吴的说,这件事我来摆平,1000万遗产他稳拿到手,只是他要向银行投资50万,我给他个董事名头。”

“好,杜先生能帮忙,我想吴正是求之不得的。"

双方一拍即合,杜月笙连哄带吓,唬得几个姨太太乖乖地缩了头,50万大洋捞进了手里。

后来又有一个姓朱的,也是靠杜月笙得了一宗遗产的1/3,并入了股,成为银行的大股东。不出一年,杜月笙的集资竟达200万之巨。

经过这么一番筹划,银行当年就开张了,这就是有名的“中汇银行"一一中国由大亨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杜月笙自任董事长,黄金荣、张啸林为常务董事,金廷荪做了监事。

杜月笙烟赌有道,经营实业却无方,因为手下的弟兄不是昔日的流氓白相人,就是一些跑街结账的小脚色,对经济可以说一窍不通。中汇银行开张干了两年,只获利十几万元,勉强维持银行职员的工资和业务交际物用。

尽管如此,杜月笙还是利用其明敲暗诈的惯技,在金融界迅速打开了局面。

中汇银行的北面是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杜月笙办公室的窗子斜对着它。 毎日里,杜月笙都能看见交易所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让我也来凑凑热闹吧。”一天,杜月笙望着那车水马龙般的人自语道。

不久,华商纱布交易所内一群流氓起哄,交易所被迫停业。 交易所明知是杜月笙在捣鬼,却也无可奈何,会长荣宗敬只好叩开中汇的大铜门,请杜董事长出面镇压小流氓。

杜月笙彬彬有礼地答应了。

不久,华商交易所的理事名单中,忽然冒出了杜月笙的大名。 而中汇的金库中,一下增加了50万的储金。

杜月笙办银行,在“豪夺”的同时,也常常“巧取”。

外国人发明汽车以后,人们发现汽车比马车方便,既快又省力,而且乘坐舒适。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汽车不断更新换代,轮胎需求量大增,一时使制造轮胎用的橡胶供不应求,市场上的橡胶价格也不断猛涨。橡胶生意空前看好,外国几家橡胶园和从事橡胶生意的商人获得了巨额利润。做橡胶股票生意很赚钱。上海的外国人嗅觉十分灵敏,有个叫麦边的英国流氓立刻找到杜月笙,说:“杜先生,现在橡胶在国际上十分走俏,我想与你合作做这方面的生意。”

“怎么做?”

“我们可以发行股票,你不是有个中汇银行吗?我们可以联合起来炒1股票。

“这些花纸头,炒到最后能赚钱吗?”杜月笙不懂股票。

“这一点杜先生放心,有你这样的人做后盾,我们是一定能赚大钱的.”

于是,麦边与杜月笙联合在上海开了一家从事橡胶生意的“蓝格志拓殖公司”,兜售橡胶股票。

麦边诡计多端,搞这样的事很有一套。

一开始,他请人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几家中外文报纸上,大肆吹嘘橡胶怎么好,用途怎么广,以耸人听闻的言辞大做橡胶广告。

然后,在杜月笙的帮助下, 他又拉了一些人冒充董事,每个 礼拜召集他们开一次董事会,借此机会大造声势,宣扬他在国外的橡胶园大获丰收的消息。 他所做的这一切使人们相信,买麦边的橡胶股票有靠山。

与此同时,他暗中向外国银行借钱,每隔三个月,用借来的钱发给一些持有橡胶股票的股东们一部分中间利息,给那些想发财的人尝尝甜头,并以此标榜自己守信誉。

在杜月笙的帮助下,麦边雇用了大量人员冒充股票的认购者,虚张声势,一大早就涌到中汇银行门口,排 队抢购橡胶股票,使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也纷纷涌到中汇银行,争着抢购橡胶股票。

不久,中汇银行因人多拥挤,秩序大乱,不得不暂停营业。 消息传出,哄动全市, 麦边和杜月笙就这样把橡胶股票一涨再涨。

他们看到股票价格一日比一日上涨,快涨到极限时,中汇银行突然宣布,某月某日,所有的橡胶股票停止押款。

布告贴出,犹如晴天霹雳,急得那些股东们想去跳楼。因为银行拒飨股票押款,说明橡胶股票已分文不值,完全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人们做梦也不曾想到,这些花花绿绿的橡胶股票一夜之间就成了一堆废纸。而麦边则带着分得的近千万元逃之天天。其余的一半钱,则被杜月笙悄悄地吞了下来。

这次橡胶股票风潮致使上海滩几十家商号、工厂、钱庄等纷纷倒闭,其中正元钱庄的老板陈逸卿、北康钱庄的老板戴家宝和谦余钱庄的老板陆达生,挪用各自钱庄客户存入的远期支票,向其他钱庄调换巨额资金,套购了大量的橡胶股票,最后钱庄倒闭,三人手挽手在涨潮时于吴淞口外跳了海。

除了利用洋人施骗弄钱,杜月笙纵横金融界,还有绝招。

1931年七八月间,长江,黄河、珠江流域共有16省暴雨成灾,受灾人口5000余万,有近15万人因洪水死亡。8月12日,杜月笙、王晓籁等人发起组织了“上海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大张旗鼓地举行募捐,这倒也不失为一件善举。

就在这期间,杜月笙听说称为“南三行"之一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投资的一宗食盐生意在长江里翻了船,损失将近200万。 杜月笙得信后,马上指使手下人到该行去存款,等到商业储蓄银行把这些钱放出去后,便让人四处传播谣言,说“商储”亏空了儿千万元,银根特紧,董事们正在挖肉补疮。

谣言一出,市民们惊慌不已,惟恐自己的存款“泡汤”,纷纷连夜到商储门口排起长队,争先恐后地挤兑现金,杜的手下也趁时起哄,前去提款。最初,商业储蓄银行的董事们仗着实力雄厚,不以为然。

可三天下来,提取存款竞达总库存的一半。这时挤兑的势头仍有增无减,董事长陈光甫急得满头大汗,再过几天,存款定然会被全部取光!陈光甫感到背后有人在“拆台脚”,但他无法追査根原,要紧的是先刹住这股挤兑风,于是急忙向中国、交通两行呼救,要求紧急借贷预付提款。多亏两家总经理的支持,陈光甫借来两卡车银洋,但挤兑之势已如决堤洪水,两卡车的银洋怎么样也无法遏制这股狂潮。

到第四天下午,陈光甫巳无路可走,急电南京财政部次长钱永铭设法解决。

钱永铭将商业银行的危机问个明白后,不加思索地说道:“你去华格臬路找杜月笙,就说我请他出面帮个忙.”

当天晚上,陈光甫依照钱永铭的指示来到杜月笙府上,好话说了大半夜。

杜月笙自然领钱永铭的情,他对陈光甫只说了一句:“明早在开门之前,在营业厅见。”

次日上午,商业储蓄银行门口突然来了一队小汽车,为首的一辆牌号是“7777”。这是上海市民人人皆知的杜月笙之车。杜月笙等跨出车门,申报存款300万元。

见此状况,如潮挤兑的客户顷刻作鸟兽散。

杜月笙只需亮个相,一场偌大的难关便闯了过来,这令金融巨子陈光甫惊叹不已。

事后,陈光甫为答谢杜月笙的援助,把50万元无息贷款存进了经营不善的中汇银行,还将商业储蓄银行的一部分业务转送给他。

杜月笙得此援助,立即扩大了“中汇”在实业界的经营范围。

无独有偶,四明银行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四明银行创立于清朝末年,名义上是银行,实际上是一家钱庄。该行由宁波人创办,开始银行行址在宁波路、江西路转角,和广帮的联保保险公司为邻。后来,四明银行从宁波路迁到北京路、江西路转角的原上海华美书馆的部分基地上。

四明银行的经理叫孙衡甫,原来是一家钱庄的伙计, 他工于心计,很会盘算,因而四明银行在业务上发展很快,银行最高存款额曾经达到 4000万元,成为上海较大的商业银行之一。

不过,四明银行以及孙衡甫本人却倒也很有趣。该行经营作风完全沿袭钱庄那一套。孙衡甫性格怪僻,平时深居简出,不大同人交往。孙自以为很有钱,凡事不求人,讨了大小老婆七八个,个个如花似玉,妻妾们整天陪着他;家中人个个嗜好鸦片,烟枪林立,一到时候,老子、儿子、老婆、姨太太人人吞云吐雾。孙衡甫偶尔外出,必要坐上装有防弹玻璃的汽车,外加四五名保镖,前拥后簇,好不威风。

除了四明银行外,孙衡甫还办了一个四明储蓄所,花头也很多,如开办学费储蓄,婚嫁储蓄等,千方百计吸引客户。他对房地产经营也很感兴趣,用大量资本购买房地产。 据说,他单就里弄房屋,最多时就曾达1200幢左右。此外,孙衡甫还曾利用 北洋军阀政府金融管理的混乱,发行钞票,作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四明银行发行的钞票,纸张和印刷很一般.纸张为棉料,浸水即可分为二层。然而,这时上海其他银行发行的钞票都不印2元券,惟独四明银行印有2元券,故显得十分别致。

但是,四明银行也有触霉头的日子。

1931年底,四明银行也发生了挤兑风潮。

由于孙衡甫将银行资金大量购买房地产,一旦碰到这种急煞人的事情,银行就难以招架。然而,孙衡甫比陈光甫熟悉上海滩的 市面行情。危情一出现,他马上只身一人来到杜公馆,把一张50万元的支票交给了杜月笙,要求存入中汇银行,条件是请杜月笙能调剂出一些现大洋,帮助平息挤兑风潮。

杜月笙便说:“这好办,明天早上我就送银元去,保证让那些兑钱的人第二天,杜月笙亲自押了100多只箱子送到四明银行门口.

这时,四明银行门口人很多,秩序很乱,.杜月笙让人从汽车上搬下一只箱子说:“各位客户,请不要拥挤,四明有的是钱,请放心!都能兑到大洋。”

说完,他挥了一下手,有一个手下人把箱子打开,人们一看,果然是一叠叠光亮的银元。接着,银行的职员和押送人员一起上阵,把那100多只箱子全搬进了仓库.

挤兑的人一看,四明的实力这么雄厚,怕什么,钱放在这里最保险。于是,人们纷纷离去了。还有些已兑过钱的人听说了这事,马上又回来,把钱重新存了进来。

其实,那100多箱只有前面几箱是银元,后面的箱子里全是石头。杜月笙的声誉在银行界顿时鹊起,许多银行纷纷来请这尊保护神,杜月笙一下子成了浦东、国信、亚东等银行的董事长,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常务董事,并在其他一些银行兼职。

不久,杜月笙被上海滩上的金融巨子们选为上海银行分会的理事。 自此,他白相人的长袍外面又罩上了一件“金融家”的绅士长衫.

这一次,孔祥熙和宋子文请他出任通商银行的董事长,除了精明的杜月笙对他们言听计从之外,还看中了他“经营银行”的杰出才智。本来按照杜月笙的智力和手段,通商银行应大展鸿图,然而,杜月笙办银行只是为自己个人捞钱,几个大蛀虫天天睡在里面,个个都身手不凡,偌大的通商银行很快变成了一个空壳。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