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触,前几年自己的经济生活阳光灿烂,物价平稳,股市上扬。而近年来,物价飞涨,股市下挫,生活看似比以前艰辛了许多。很多的人对此感到疑惑不解。其实,从经济学上来讲,这就是经济的周期性。
海水既然有落潮,也一定会有涨潮,经济亦然。正如经济学家说的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或忽略经济周期的存在。
经济学上,经济周期也被称为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对于经济周期,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这样描述过:在繁荣之后,可能会出现恐慌和暴跌,经济扩张因此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和利润下降,工人失业。当经济最终达到最低点以后,复苏阶段开始出现。复苏既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繁荣阶段表现为持续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国民收入。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讲,任何国家或地区都避免不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只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趋势,拿出合适的经济对策与调控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经济剧烈震荡,保证社会和谐发展。而对于企业来讲,正确估计市场景气程度,准确地推断出经济的未来运行情况,据此来调整业务规模、优化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这样说:“不到泡沫破裂人们便无法断定它是不是泡沫。”在经济发展一片繁荣的时候,人们往往过于乐观而做出“烈火烹油”的经济行为。进一步过度消费、扩大生产、参与高风险投资等,实际上这些举动往往带来过度的产能扩张及非理性的资产泡沫,反而酿就了由盛转衰的动因。不过,在泡沫破裂、经济开始下滑时,由于产业之间的相互波及,企业家普遍对前景感觉悲观,由此收缩投资,银行也开始惜贷,居民减少消费,悲观情绪的相互传染会进一步加剧萧条。
当经济下滑时,人们普遍存在着悲观情绪,但事实上,经济复苏总会来临。因为,在萧条持续一段时期以后,由于原料价格下跌、工资削减、利息率下降和生产方式改进等原因,投资的成本降低,积极因素会诱使新的投资出现,从而形成了促使萧条走向复苏的力量。在经济的发展周期中,我们要清楚的一点是,往往在经济发展最悲观的时候,转机也开始出现。
从1991年初到2001年初,美国经济持续了120个月低通胀、高增长、低失业率的“黄金增长期”,到处充满了乐观的情绪,甚至有人认为“新经济”已经成功抹平了经济周期。然而,随着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开始陷入小幅衰退。为了避免发生更大规模衰退的可能,美联储采取连续降息的应对举措并取得了成效—这个政策迅速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2000―2006年房地产涨幅达到90%以上。但也正是这个政策在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次贷泡沫”之后把经济推向了更严重衰退的边缘—正应了那句老话:“该来的迟早会来的。”
市场经济永远都在成长、衰退和危机之间循环往复,让我们常常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东山再起。这正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所说的:“市场经济变化多端,唯一不变的就是其变化的周期性。经济学家们研究它,政治家们试图熨平它,而企业家们如果不能善于利用它来做大自己的企业,就会被它所吞噬。”
经济周期性的循环总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经济现象。一次经济的起落往往会造出一批亿万富翁,也使大批企业家一夜间成为穷光蛋。在大海风平浪静时,任何人都可以掌舵。但是,不管任何人都应该要明确的一点是,狂风骤雨总会来临的。在兴风作浪的经济周期面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显得微不足道。
经济生活中经济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我们只能是不断地认识这个规律,并把握这个规律为我们所用,尽量地消除或者减轻经济的周期性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市场经济的运行,总免不了周期性地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于是就会有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大量的研究都把经济周期描述成相同的,或者至少不作明确区分。但经济周期有不同的驱动因素,不同驱动因素下的经济周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资产价格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的表现也大相径庭。